题目内容
15.某研究小组以粗盐和碳酸氢铵(NH4HCO3)为原料,采用以下流程制备纯碱(Na2CO3)和氯化铵(NH4Cl).已知盐的热分解温度:NH4HCO336℃;NaHCO3270℃;NH4Cl 340℃;Na2CO3>850℃
请回答:
(1)从NaCl溶液到沉淀1的过程中,需蒸发浓缩.在加入固体NH4HCO3之前进行蒸发浓缩优于在加入NH4HCO3固体之后,其原因是可避免NH4HCO3的分解.
(2)为提高NH4Cl产品的产率和纯度,需在滤液1中加入氨水,理由是抑制NH4+水解、使NaHCO3转化为Na2CO3、补充煮沸时损失的NH3;步骤X包括的操作有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3)测定NH4Cl产品的纯度时,可采用的方法:在NH4Cl溶液中加入甲醛使之生成游离酸(4NH4Cl+6HCHO═(CH2)6N4+4HCl+6H2O),然后以酚酞为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需用邻苯二甲酸氢钾基准物标定)进行滴定.
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BD
A.为了减少滴定误差,滴定管、锥形瓶均须用待装液润洗
B.标准NaOH溶液可以装入带有耐腐蚀旋塞的玻璃滴定管中
C.开始滴定前,不需擦去滴定管尖悬挂的液滴
D.三次平行测定时,每次需将滴定管中的液面调至“0”刻度或“0”刻度以下的附近位置
②若用来标定NaOH标准溶液的邻苯二甲酸氢钾基准物使用前未烘至恒重,则测得NH4Cl产品的含量比实际含量偏大(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分析 根据题中流程可知,粗盐水提纯后得氯化钠溶液,经蒸发浓缩后,温度控制在30℃~35℃,防止碳酸氢按分解,加入碳酸氢铵,生成沉淀1为碳酸氢钠,滤液1主要为氯化铵,氯化铵溶液中加入氨水,可抑制铵根离子的水解,经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可得沉淀2为氯化铵固体,经洗涤、干燥得纯净的氯化铵,滤液2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铵和碳酸氢钠,
(1)蒸发浓缩时溶液要加热,而NH4HCO3在36℃开始分解,据此答题;
(2)氨水能抑制铵根离子的水解,同时能使NaHCO3转化为Na2CO3,并补充煮沸时损失的NH3,从氯化铵溶液得到氯化铵固体可以通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的方法;
(3)①滴定操作过程中,滴定前,滴定管必须检漏和润洗,而锥形瓶只能水洗,滴定时碱溶液只能盛装在碱式滴定管里,并且滴定管尖嘴上悬挂的液滴要除掉,否则会影响滴定结果,调整液面时每次均需调至“0”刻度或“0”刻度以下的附近位置;
②用来标定NaOH标准溶液的邻苯二甲酸氢钾基准物使用前未烘至恒重,则标定NaOH标准溶液的浓度偏高,再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时,虽消耗的标准液体积不变,但仍导致NH4Cl产品的含量产生误差.
解答 解:根据题中流程可知,粗盐水提纯后得氯化钠溶液,经蒸发浓缩后,温度控制在30℃~35℃,防止碳酸氢按分解,加入碳酸氢铵,生成沉淀1为碳酸氢钠,滤液1主要为氯化铵,氯化铵溶液中加入氨水,可抑制铵根离子的水解,经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可得沉淀2为氯化铵固体,经洗涤、干燥得纯净的氯化铵,滤液2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铵和碳酸氢钠,
(1)蒸发浓缩时溶液要加热,而NH4HCO3在36℃开始分解,所以在加入固体NH4HCO3之前进行蒸发浓缩优于在加入NH4HCO3之后,原因是可避免NH4HCO3的分解,故答案为:可避免NH4HCO3的分解;
(2)氨水能抑制铵根离子的水解,同时能使NaHCO3转化为Na2CO3,并补充煮沸时损失的NH3,从氯化铵溶液得到氯化铵固体可以通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的方法,
故答案为:抑制NH4+水解、使NaHCO3转化为Na2CO3、补充煮沸时损失的NH3;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3)①A.为了减少滴定误差,滴定管须用待装液润洗,锥形瓶不必润洗,A错误;
B.因其腐蚀性强,标准NaOH溶液装入碱式滴定管或带有耐腐蚀旋塞的玻璃滴定管中,B正确;
C.开始滴定前,滴定管尖悬挂的液滴需除掉,C错误;
D.测定时,每次需将滴定管中的液面调至“0”刻度或“0”刻度以下的附近位置,D正确;
故答案为:BD;
②邻苯二甲酸氢钾基准物使用前未烘至恒重,则标定的NaOH标准溶液的浓度偏高,再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时,消耗的体积不变,根据酸碱滴定原理,仍导致NH4Cl产品的含量比实际含量偏大,
故答案为:偏大.
点评 本题考查侯氏制碱法、溶解度、物质的分离提纯、物质含量测定等,难度中等,侧重考查学生对流程的分析和基础知识的灵活的应用.
A. | 4:5 | B. | 1:1 | C. | 1:5 | D. | 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