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7.碱式碳酸铜是一种具有广泛用途的化工产品,主要用于固体荧光粉激活剂和铜盐的制造等.
Ⅰ.制备
碱式碳酸铜因生成条件不同,其颜色和组成也不尽相同,即碱式碳酸铜中Cu(OH)2和CuCO3的比例不同,某实验小组设计以下不同实验制备碱式碳酸铜.
(1)由Na2CO3•10H2O与CuSO4•5H2O反应制备:称取14gCuSO4•5H2O、16gNa2CO3•10H2O,用研钵分别研细后再混合研磨,立即发生反应,有“嗞嗞”声,而且混合物很快成为“黏胶状”,将混合物迅速投入200mL沸水中,快速搅拌并撤离热源,有蓝绿色沉淀产生,过滤,用水洗涤沉淀,至滤液中不含SO42-为止,取出沉淀,风干,得到蓝绿色晶体.
①混合物发生反应时有“嗞嗞”声的原因是有CO2气体生成,混合物成为“黏胶状”的原因是混合物吸水.
②撤离热源的目的是防止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
③检验滤液中是否含SO42-的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于试管中,先加入盐酸酸化,再加入BaCl2溶液,若有BaSO4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有SO42-,否则没有.
(2)由Na2CO3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制备:分别按一定比例取CuSO4溶液和Na2CO3溶液,水浴加热到设定温度后,在充分振荡下采用将CuSO4溶液加入Na2CO3溶液或将Na2CO3溶液加入CuSO4溶液的加料顺序进行试验,影响产品组成和产率的因素可能有温度、反应物配比、加料顺序(列2点)
Ⅱ.组成测定
有同学查阅资料发现用Cu(OH)2•CuCO3表示碱式碳酸铜是不准确的,较为准确、科学的表达式应该是mCu(OH)2•nCuCO3,不同来源的碱式碳酸铜的m、n值需要具体测定.
(3)热分解法测定碱式碳酸铜组成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通过测定碱式碳酸铜在灼热后所产生的气体体积,推导出碱式碳酸铜中碳酸铜和氢氧化铜的含量,即可求出m和n的比值.
①仪器c的名称是漏斗.
②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连接好装置,通过漏斗向装置中加水,至漏斗中水面比量气管中高,静置,水面不发生变化则装置不漏气,否则装置漏气.
③三次平行实验测定结果如下表,计算该样品中m:n=3:2,若量气管中所盛液体为水,则该测定值比理论值偏大(填“偏大”或“偏小”)
实验序号样品质量/gCO2体积/m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下)
10.54244.82
20.54244.80
30.54244.78

分析 (1)①用研钵分别研细后再混合研磨,发生水解反应,有CO2气体生成,产生大量气泡,有“磁磁”的声音,而且混合物吸湿很厉害,很快成为“黏胶状”;
②碱式碳酸铜不稳定,受热容易分解;
③根据SO42-的检验方法:先加入盐酸酸化,再加入BaCl2溶液,若有BaSO4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有SO42-
(2)由题目信息可知:产物的组成与反应物配比、加料顺序、温度等有关,从而使碱式碳酸铜中Cu(OH)2和CuCO3的比例不同;
(3)①根据常见仪器的结构写出名称;
②此装置漏斗与大气相通,要进行其气密性检查,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使试管不直接通过量气管与大气相通,要解决这一问题,显而易见的用水(或液体)做液封,从而实现这一目的;
③先判断三次平行实验数据的有效性,然后求出平均值,然后根据方程式mCu(OH)2•nCuCO3$\frac{\underline{\;\;△\;\;}}{\;}$(m+n)CuO+mH2O+nCO2↑求出$\frac{m}{n}$的值;若量气管中所盛液体为水,二氧化碳溶于水,n值偏小,则m值偏大.

解答 解:(1)①用研钵分别研细后再混合研磨,发生水解反应,有CO2气体生成,产生大量气泡,所以会有“磁磁”的声音,由于混合物易吸水,很快成为“粘胶状,
故答案为:有CO2气体生成;混合物吸水;
②由于碱式碳酸铜受热容易分解,故应迅速撤离热源,防止其分解,
故答案为:防止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
③滤液中是否含有SO42-的操作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于试管中,先加入盐酸酸化,再加入BaCl2溶液,若有BaSO4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有SO42-,否则没有;
故答案为:取最后一次洗涤液于试管中,先加入盐酸酸化,再加入BaCl2溶液,若有BaSO4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有SO42-,否则没有;
(2)产物的组成与反应物配比、加料顺序、温度等有关,从而使碱式碳酸铜中Cu(OH)2和CuCO3的比例不同,
故答案为:反应物配比、加料顺序;
(3)①仪器c的名称是漏斗;
故答案为:漏斗;
②此装置漏斗与大气相通,要进行其气密性检查,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使试管不直接通过量气管与大气相通,具体方法:连接好装置,通过漏斗向装置中加水,至漏斗
中水面比量气管中高,静置,水面不发生变化则装置不漏气,否则装置漏气;
故答案为:连接好装置,通过漏斗向装置中加水,至漏斗中水面比量气管中高,静置,水面不发生变化则装置不漏气,否则装置漏气;
③三次平行实验数据均有效,CO2体积的平均值$\frac{44.82+44.78+44.80}{3}$mL=44.80mL,物质的量为$\frac{0.0448L}{22.4L/mol}$=0.002mol,
   mCu(OH)2•nCuCO3$\frac{\underline{\;\;△\;\;}}{\;}$(m+n)CuO+mH2O+nCO2
  (98m+124n)g                          nmol
  0.542g                               0.002mol
$\frac{98m+124n}{0.542}$=$\frac{n}{0.002}$ 解得:m:n=3:2;
若量气管中所盛液体为水,二氧化碳溶于水,n值偏小,则m值偏大,m与n的比值偏大;
故答案为:3:2;偏大.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制备与组成测定,侧重对实验现象的分析、问题讨论的考查,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网上收集到信息:钠、镁等活泼金属都能在CO2气体中燃烧.
他们对钠在CO2气体中燃烧后得到的白色产物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操作]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装满CO2的集气瓶中,钠在其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底有黑色颗粒,瓶壁上附着白色物质.
[提出假设]
假设1:白色物质是Na2O.
假设2:白色物质是Na2CO3
假设3:白色物质是Na2O和Na2CO3的混合物.
[设计方案]该小组对燃烧后生成的白色物质进行如下探究:
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方案1取少量白色物质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白色物质为Na2O
方案2①取少量白色物质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
②静置片刻,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①出现白色沉淀.
②无明显现象
白色物质为Na2CO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金属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Mg+CO2$\frac{\underline{\;点燃\;}}{\;}$2MgO+C.
(2)甲同学认为方案1得到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因为碳酸钠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钠使溶液呈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3)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Na+3CO2$\frac{\underline{\;点燃\;}}{\;}$2Na2CO3+C.
(4)乙同学认为白色物质有可能是氢氧化钠.你是否同意乙同学的观点,并简述理由:不同意,反应物是钠和二氧化碳,仅三种元素,没有氢元素.
2.下面是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探索氯水漂白性的一个探究活动记录.
【观察】氯气的颜色:黄绿色;氯水的颜色:黄绿色.
【结论】氯水中含有氯气分子.
【实验操作】用两根玻璃棒分别蘸取盐酸和氯水,各滴在两片蓝色石蕊试纸上.
【实验现象】滴有盐酸的试纸变红,滴有氯水的试纸中间变为无色,外圈变红.
【分析与结论】氯水呈黄绿色,说明氯水中溶有游离的氯气分子,滴有氯水的蓝色石蕊试纸外圈变红,说明氯水中有能使试纸变红的酸生成;中间变为无色,说明氯水中有能够使有色物质褪色的物质生成.
【问题与思考】氯气溶于水发生如下反应:Cl2+H2O═HCl+HClO,溶液中的水和盐酸都没有漂白作用,能够使有色物质褪色的物质是氯水中的氯气分子还是氯水中的次氯酸呢?还是二者都有漂白作用?
(1)氯水中所含的分子有氯气、次氯酸和水分子,主要含有的分子是氯气分子和水分子.
(2)氯水中所含的离子为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次氯酸根离子和氯离子.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离子为氢离子.使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HCl+AgNO3=AgCl↓+HNO3
(3)假设使蓝色石蕊试纸褪色的是Cl2分子,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将干燥的氯气分别通入装有干燥的红纸、潮湿的红纸的集气瓶.
【实验现象】干燥的红纸不变色,潮湿的红纸褪色.
【分析与结论】氯分子不具有漂白作用,次氯酸才能使有色物质褪色.
5.资料显示:
a.Na2S2O3、BaS2O3、BaS均易溶于水.
b.SO2、Na2S、Na2CO3反应可生成Na2S2O3
某化学小组据此进行了制备硫代硫酸钠(Na2S2O3)的探究,实验制备装置如图所示(省略夹持装置):

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
(2)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SO3+H2SO4=Na2SO4+SO2↑+H2O.
(3)装置B的作用之一是观察SO2的生成速率.
①B中最好盛装的液体是c.
a.蒸馏水  b.饱和Na2SO3溶液   c.饱和NaHSO3溶液  d.饱和NaHCO3溶液
②如使SO2缓慢进入烧瓶C,正确的操作是控制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浓硫酸缓慢滴入A中.
(4)在装置C中生成Na2S2O3
①完成反应方程式:4SO2+2Na2S+1Na2CO3=3Na2S2O3+CO2
②反应开始先使A中发生反应一会儿,再使C中反应发生,其原因是A中反应一会生成二氧化硫,C中才能反应.
③结束反应后,取C中溶液,经蒸发、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Na2S2O3•5H2O.
(5)完成对所得产品的检测的实验:
推测操作和现象结论
杂质中的正盐成分可能有:
Na2S

Na2CO3

Na2SO3

Na2SO4
①取Wg产品配成稀溶液;
②向溶液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得沉淀和滤液;
③向沉淀中加入过量盐酸,沉淀完全溶解,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④向滤液滴加2滴淀粉溶液,再逐滴加0.100 0mol•L-1碘的标准溶液,至溶液呈紫色不再褪去,消耗碘的标准溶液体积为18.10mL.
产品杂质中:
一定含有Na2SO3
可能含有Na2S、Na2CO3
一定不含有Na2SO4
操作④发生的反应是:
2S2O${\;}_{3}^{2-}$+I2═S4O${\;}_{6}^{2-}$+2I-
产品纯度:$\frac{9}{w}$×100%.
12.过氧乙酸常用作氧化剂和灭菌剂.实验室合成过氧乙酸并测定其含量的相关步骤如下:
实验一:过氧化氮溶液的浓缩
连接好如图所示的装置,先打开恒温水浴槽和水循环泵,当系统真空恒定后,用滴液漏斗向球形冷凝管中滴加30%H2O2溶液,H2O2溶液在球形冷凝管内汽化后被抽入蒸馏系统,得到质量分数约为68%的H2O2溶液.
(1)仪器A的名称为圆底烧瓶;球形冷凝管的进水口为a(填字母).
(2)恒温水浴温度不高于60℃的原因是防止H2O2分解.
实验二:过氧乙酸的合成
其制备原理为:

向带有搅拌装置及温度计的500mL三颈烧瓶中先加入16g冰醋酸,然后在搅拌条件下滴加90g68%的H2O2溶液,最后加入浓硫酸2mL,搅拌5h,静置20h.
(3)用68%的H2O2溶液代替30%的H2O2溶液的目的是增大过氧化氢的浓度,有利于平衡向生成过氧乙酸的方向移动.
(4)充分搅拌的目的是使反应物充分接触,提高原料利用率,浓硫酸的作用是作催化剂和吸水剂.
实验三:过氧乙酸含量的测定
步骤1:称取2.0g过氧乙酸样品,配置成100mL溶液A,备用.
步骤2:在碘量瓶中加入5mLH2SO4和5mL溶液A,摇匀,用0.010mol•L-1的KMnO4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除去其中的H2O2
步骤3:向步骤2滴定后的溶液中再加入1.0KI(过量),摇匀,用蒸馏水冲洗瓶盖及四周,加入2mL钼酸铵作催化剂,摇匀,用淀粉作指示剂,再用0.050mol•L-1的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至蓝色刚好褪去,消耗Na2S2O3标准溶液的体积为20.00mL.
已知:CH3COOOH+2H++2I-═I2+CH3COOH+H2O
I2+2S2O32-═2I-+S4O42-
(5)步骤1配置溶液A需要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6)步骤2滴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O4-+5H2O2+6H+=2Mn2++5O2↑+8H2O.
(7)原试样中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38%.
6.某化学实验兴趣小组在“探究氯水与溴化亚铁溶液反应”的实验中发现:“在足量的溴化亚铁溶液中,加入1~2滴氯水,振荡后溶液呈黄色.”
『资料』溴水是溴单质的水溶液,因溶有溴单质而呈黄色.
根据已有化学知识及资料,请你参与上述现象形成原因的分析与探究:
(1)提出问题猜想:
猜想Ⅰ:溶液呈黄色是因发生离子反应①2Fe2++Cl2=2Fe3++2Cl-( 填离子方程式)所致.
猜想Ⅱ:溶液呈黄色是因发生离子反应②2Br-+Cl2=Br2+2Cl-( 填离子方程式)所致.
(2)设计实验并验证:
为验证①与②中是哪个原因导致了溶液变黄色,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请根据以下所给试剂,进行合理选用,完成实验方案1和方案2:
所给试剂:酚酞试液、CCl4、无水酒精、KSCN溶液
方案1:取所述黄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并振荡,溶液变红色;则溶液变黄色由反应①所致.
方案2:取所述黄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CCl4并振荡;实验现象为CCl4层(下层)无色.
(3)实验结论:
以上实验不仅验证了溶液变黄的真实原因,同时证明了Fe2+的还原性比Br-
(填“强”或“弱”).
(4)实验反思:
Ⅰ.根据上述实验推测,若在溴化亚铁溶液中滴入足量氯水,再加入CCl4并充分振荡后静止,产生的现象是溶液分层,上下层均为黄色.
Ⅱ.在100mLFeBr2溶液中通入2.24LCl2(标准状况下),溶液中有1/2的Br-被氧化成单质Br2,则原FeBr2溶液中FeBr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