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钠硫电池作为一种新型储能电池,其应用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
(1)Al(NO3)3是制备钠硫电池部件的原料之一.由于Al(NO3)3容易吸收环境中的水分,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具体步骤如图所示:
①加入过量氨水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②操作b为:
③Al(NO3)3待测液中,c(Al3+)=mol/L(用含m、V的代数式表示).
(2)钠硫电池以熔融金属钠、熔融硫和多硫化钠(Na2SX)分别作为两个电极的反应物,固体Al2O3陶瓷(可传导Na+)为电解质,其反应原理如图1所示:
物质 | Na | S | Al2O3 |
熔点/℃ | 97.8 | 115 | 2050、 |
沸点/℃ | 892 | 444.6 | 2980 |
①根据表数据,请你判断该电池工作的适宜应控制在(填字母)范围内.
A.100℃以下 B.100~300℃C.300~350℃D.350~2050℃
②放电时,电极A为极,电极B发生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③充电时,总反应为Na2SX═2Na+xS(3<x<5),则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3)若把钠硫电池作为电源,电解槽内装有KI及淀粉溶液如图2所示,槽内的中间用阴离子交换膜隔开.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左侧溶液变蓝色,一段时间后,蓝色逐渐变浅.则右侧发生的电极方程式:;试分析左侧溶液蓝色逐渐变浅的可能原因是: .
【答案】
(1)Al3++3NH3?H2O═Al(OH)3↓+3NH4+;过滤;
(2)C;负;还原;Sx2﹣﹣2e﹣═xS
(3)2H2O+2e﹣=H2↑+2OH﹣;右侧溶液中生成的OH﹣通过阴离子交换膜进入左侧溶液,并与左侧溶液中I2反应
【解析】解:(1)①由操作流程可知实验原理是Al(NO3)3和氨水反应生成Al(OH)3 , 试剂a为氨水,反应的方程式为Al3++3NH3H2O═Al(OH)3↓+3NH4+ , 所以答案是:Al3++3NH3H2O═Al(OH)3↓+3NH4+;②由操作流程可知实验原理是Al(NO3)3和氨水反应生成Al(OH)3 , 经过滤得到Al(OH)3固体,所以操作b为过滤;所以答案是:过滤;③n(Al2O3)= = mol,则n(Al(NO3)3)=2n(Al2O3)= mol, c(Al(NO3)3)= = mol/L,所以答案是: ;(2)①原电池工作时,控制的温度应为满足Na、S为熔融状态,则温度应高于115℃而低于444.6℃,只有C符合,所以答案是:C;②放电时,Na被氧化,则A应为原电池负极,B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所以答案是:负;还原;③充电时,是电解池反应,阳极反应为:Sx2﹣﹣2e﹣=xS,所以答案是:Sx2﹣﹣2e﹣═xS;(3)根据以上分析,左侧溶液变蓝色,生成I2 , 左侧电极为阳极,电极反应为:2I﹣﹣2e﹣=I2 , 右侧电极为阴极,电极反应式为:2H2O+2e﹣=H2↑+2OH﹣ , 右侧I﹣、OH﹣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左侧移动,发生反应3I2+6OH﹣=IO3﹣+5I﹣+3H2O,一段时间后,蓝色变浅,所以答案是:2H2O+2e﹣= H2↑+2OH﹣;右侧溶液中生成的OH﹣通过阴离子交换膜进入左侧溶液,并与左侧溶液中I2反应.
【题目】实验室用密度为1.25gmL﹣1、质量分数为36.5%的浓盐酸配制240mL 0.1molL﹣1的盐酸,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2)配制 240mL 0.1molL﹣1 的盐酸
应量取浓盐酸体积/mL | 应选用容量瓶的规格/mL |
(3)配制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字母表示,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 ) .
A.用30mL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荡
B.用量筒淮确量取所需的浓盐酸的体积,倒入烧杯中,再加入少量水(约30mL),用玻璃棒慢慢搅动,使其混合均匀
C.将已冷却的盐酸沿玻璃棒注入容量瓶中
D.将容量瓶盖紧,振荡,摇匀
E.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
F.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线12cm处
(4)若实验中遇到下列情况,对盐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有何影响(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①用于稀释盐酸的烧杯未洗涤, .
②容量瓶中原有少量蒸馏水, .
③定容时观察液面俯视, .
(5)若实验过程中出现如下情况如何处理?
①定容时加蒸馏水时超过了刻度 .
②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时有滚液不慎有溶液溅出 .
③定容摇勻后发现液面下降 .
【题目】一定条件下,通过下列反应可以制备特种陶瓷的原料MgO:MgSO4(s)+CO(g)MgO(s)+CO2(g)+SO2(g)△H>0该反应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后,若仅改变图中横坐标x的值,重新达到平衡后,纵坐标y随x变化趋势合理的是( )
选项 | x | y |
A | MgSO4的质量(忽略体积) | CO的转化率 |
B | CO的物质的量 | CO2与CO的物质的量之比 |
C | SO2的浓度 | 平衡常数K |
D | 温度 | 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 |
A.A
B.B
C.C
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