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7.采用下列装置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甲装置:用所示装置分离出溴苯
B.乙装置:加热浓硫酸和乙醇混合液,制取乙烯
C.丙装置:加热苯和硝基苯的混合物,分离出苯
D.丁装置:验证溴乙烷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烯烃

分析 A.互不相溶的液体采用分液方法分离;
B.浓硫酸和乙醇混合加热需要170℃,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
C.互溶的液体采用蒸馏方法分离,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位于烧瓶支管口处;
D.乙醇也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解答 解:A.互不相溶的液体采用分液方法分离,水和溴苯不互溶,所以可以采用分液方法分离,故A正确;
B.浓硫酸和乙醇混合加热需要170℃,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温度计应该插入混合溶液中,故B错误;
C.互溶的液体采用蒸馏方法分离,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位于烧瓶支管口处,且苯易挥发,所以应该采用水浴加热,故C正确;
D.乙醇易挥发,所以生成的乙烯中含有乙醇,乙醇也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应该先除去乙醇,然后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乙烯,故D错误;
故选AC.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评价,为高频考点,涉及物质检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制备等知识点,明确实验原理是解本题关键,会从实验操作规范、实验原理等方面判断,易错选项是D.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7.碘酸钾作为食盐-碘添加剂,而碘化钾则是化工生产中一种重要原料.还原法生产碘化钾是由碘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碘酸钾后,用甲酸还原而得,其主要流程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合成”过程中,碘是否已完全反应的方法是取少量反应后的混合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淀粉溶液,若溶液未变蓝,则证明碘已完全反应,反之则未完全反应.
(2)实验室中,过滤操作要求“一贴二低三靠”,其中“三靠”是指盛有被过滤液体的烧杯注液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尖口紧靠烧杯内壁.操作a 包括“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是依据KI具有何种性质:碘化钾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影响较大.
(3).写出“合成”过程中,HCOOH参与的离子反应方程式:3HCOOH+IO3-=I-+3H2O+3CO2↑.
(4).测定产品中KI含量的方法是:
a.称取3.340g样品、溶解,在250mL容量瓶中定容;
b.量取25.00mL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入足量KIO3,用少量稀硫酸酸化所,使KIO3与KI反应完全;
c.以淀粉为指示剂,用0.2400mol/L的Na2S2O3溶液滴定,消耗溶液体积平均值为10.00mL.
已知:IO3-+I-+H+=I2+H2O(未配平),I2+2S2O32-=2I-+S4O62-
①测定过程所需仪器在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液的有250mL容量瓶、滴定管.
②该样品中KI的质量分数为99.4%.(保留3位有效数字)
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铁与浓硫酸反应,设计了图1、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比较两实验装置,图2装置的优点是:①能更好的吸收有毒气体SO2,防止其污染环境; ②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2)导气管e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在反应过程中,因导管插入液面下,可起到“液封”作用阻止SO2气体逸出而防止污染环境;二是停止加热时,能防止倒吸或平衡压强.
(3)能说明有SO2气体产生的实验现象是品红溶液褪色.C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SO2+2OH-=SO32-+H2O
(4)反应一段时间后,用滴管吸取A试管中的溶液滴入适量水中为试样,试样中所含金属离子的成分有以下三种可能:
Ⅰ:只含有Fe3+;Ⅱ:只含有Fe2+;Ⅲ:既有Fe3+又有Fe2+
为验证Ⅱ、Ⅲ的可能性,选用如下试剂,填写下列空格:
A.稀HCl溶液    B.稀H2SO4硫酸    C.KSCN溶液    D.KMnO4溶液
E.NaOH溶液     F.淀粉KI溶液     G.H2O2溶液
验证Ⅱ:取试样,先滴加少量的C(填试剂序号,下同),振荡,再滴加少量的G,根据溶液颜色的变化可确定假设Ⅱ是否正确.
验证Ⅲ:步骤1.取试样,滴加少量的C(或F)(填试剂序号),溶液的颜色变红(或蓝)色.则试样中含有Fe3+,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SCN-═Fe(SCN)3或2I-+2Fe3+=I2+2Fe2+
步骤2.再取适量的试样滴加到少量的D(填试剂序号),溶液的颜色变为紫红色褪去或变浅、色,则试样中含有Fe2+,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Fe2++MO4-+8H+=5Fe3++Mn2++4H2O.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