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用36.5%的浓盐酸(密度为1.20g.•mL-1)配制0.2mol•L-1的稀盐酸,引起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操作是( )A. | 容量瓶实验前用蒸馏水洗干净,但未烘干 | |
B. | 定容观察液面时俯视 | |
C. | 用量筒量取一定量液体时,俯视液面读数 | |
D. | 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 |
分析 分析操作对溶质的物质的量n和溶液体积V的影响,依据C=$\frac{n}{V}$,凡是使n偏大或者使V偏小的,溶液浓度偏高,反之溶液浓度偏低,据此解答.
解答 解:A.容量瓶实验前用蒸馏水洗干净,但未烘干,对溶质的物质的量n和溶液体积V都不产生影响,溶液浓度不变,故A不选;
B.定容观察液面时俯视,导致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高,故B选;
C.用量筒量取一定量液体时,俯视液面读数,导致量取浓溶液体积偏小,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溶液浓度偏低,故C不选;
D.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溶液浓度偏低,故D不选;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误差分析,明确配制原理,依据C=$\frac{n}{V}$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1.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分子总数为NA的NO2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A | |
B. | 常温常压下,92g的NO2和N2O4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6NA | |
C. | 在Fe与CuSO4溶液的反应中,有1molFe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为3NA | |
D. | 1mol K2SO4中阴离子所带电荷数为2NA |
9.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K越大,说明平衡体系中生成物(反应物或生成物)所占的比例越大,它的正 向(正、逆)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K只受温度 影响.
(Ⅰ)已知在448℃时,反应H2(g)+I2(g)═2HI(g)的平衡常数K1为49,则该温度下反应2HI(g)═H2(g)+I2(g)的平衡常数K2为$\frac{1}{49}$;
(Ⅱ)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CO2(g)+H2(g)═CO(g)+H2O(g),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frac{c(CO)×c({H}_{2}O)}{c(C{O}_{2})×c({H}_{2})}$.
(2)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填“吸热”或“放热”).当增大压强时,平衡不(填正向、逆向、不)移动
(3)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BC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C(CO)不变
C.V(H2)正=V(H2O)逆 D.c(CO2)=c(CO)
(Ⅰ)已知在448℃时,反应H2(g)+I2(g)═2HI(g)的平衡常数K1为49,则该温度下反应2HI(g)═H2(g)+I2(g)的平衡常数K2为$\frac{1}{49}$;
(Ⅱ)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CO2(g)+H2(g)═CO(g)+H2O(g),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t/℃ | 700 | 800 | 830 | 1000 | 1200 |
K | 0.6 | 0.9 | 1.0 | 1.7 | 2.6 |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frac{c(CO)×c({H}_{2}O)}{c(C{O}_{2})×c({H}_{2})}$.
(2)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填“吸热”或“放热”).当增大压强时,平衡不(填正向、逆向、不)移动
(3)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BC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C(CO)不变
C.V(H2)正=V(H2O)逆 D.c(CO2)=c(CO)
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溴元素只存在于海洋中,故溴被称为“海洋元素” | |
B. | 硅单质是一种半导体材料,也常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 |
C. | 钠在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火焰呈苍白色,瓶口有白烟 | |
D. | 工业炼铁过程加入石灰石的作用是除脉石(SiO2)造渣 |
13.下列各物质所属晶体类型与所给信息相符合的是( )
编号 | 信 息 | 晶体类型 |
A | 沸点低,易溶于水,水溶液能导电 | 离子晶体 |
B | 熔点630.74℃,沸点1750℃,液态能导电 | 分子晶体 |
C | 熔点3410℃,硬度大,固体不能导电 | 金属晶体 |
D | 由共价键结合成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熔点高、硬度大,固体不能导电 | 原子晶体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