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硫酸铜是一种应用极其广泛的化工原料.铜不能与稀硫酸直接反应,本实验中将适量浓硝酸分多次加入到铜粉与稀硫酸的混合物中,加热使之反应完全,通过蒸发、结晶得到硫酸铜晶体(装置如图所示).
(1)写出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为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如下设计:
第一组:以空气为氧化剂法
方案1:以空气为氧化剂.将铜粉在仪器B中反复灼烧,使铜与空气充分反应生成氧化铜,再将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
方案2:将空气或氧气直接通入到铜粉与稀硫酸的混合物中,发现在常温下几乎不反应.向反应液中加FeSO4或Fe2(SO4)3,即发生反应.反应完全后向其中加物质甲调节pH 3~4,产生Fe(OH)3沉淀,过滤、浓缩、结晶,滤渣作催化剂循环使用.已知: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方案1中的B仪器名称是
②方案2中甲物质是
A、CaO B、NaOH C、CuCO3 D、FeSO4 E、Fe2(SO4)3 F、FeSO4?7H2O
第二组:过氧化氢为氧化剂法
将3.2g铜丝放到45mL 1.5mol?L-1的稀硫酸中,控温在50℃.加入18mL 10%的H2O2,反应0.5h后,升温到60℃,持续反应1h后,过滤、蒸发浓缩、减压抽滤等,用少量95%的酒精淋洗后晾干,得CuSO4?5H2O 10.5g.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③加热时温度不宜过高的原因是
④本实验CuSO4?5H2O的产率为
上述两种氧化法中,更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
(1)写出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H2SO4+2HNO3=CuSO4+2NO2↑+2H2O
或3Cu+3H2SO4+2HNO3=3CuSO4+2NO↑+4H2O
或3Cu+3H2SO4+2HNO3=3CuSO4+2NO↑+4H2O
Cu+H2SO4+2HNO3=CuSO4+2NO2↑+2H2O
或3Cu+3H2SO4+2HNO3=3CuSO4+2NO↑+4H2O
.或3Cu+3H2SO4+2HNO3=3CuSO4+2NO↑+4H2O
(2)为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如下设计:
第一组:以空气为氧化剂法
方案1:以空气为氧化剂.将铜粉在仪器B中反复灼烧,使铜与空气充分反应生成氧化铜,再将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
方案2:将空气或氧气直接通入到铜粉与稀硫酸的混合物中,发现在常温下几乎不反应.向反应液中加FeSO4或Fe2(SO4)3,即发生反应.反应完全后向其中加物质甲调节pH 3~4,产生Fe(OH)3沉淀,过滤、浓缩、结晶,滤渣作催化剂循环使用.已知:
沉淀物 | Fe(OH)3 | Cu(OH)2 | Fe(OH)2 | 开始沉淀pH | 2.7 | 4.8 | 7.6 | 完全沉淀pH | 3.7 | 6.4 | 9.6 |
①方案1中的B仪器名称是
坩埚
坩埚
.②方案2中甲物质是
C
C
,最后所得晶体中可能含有F
F
(填字母序号)A、CaO B、NaOH C、CuCO3 D、FeSO4 E、Fe2(SO4)3 F、FeSO4?7H2O
第二组:过氧化氢为氧化剂法
将3.2g铜丝放到45mL 1.5mol?L-1的稀硫酸中,控温在50℃.加入18mL 10%的H2O2,反应0.5h后,升温到60℃,持续反应1h后,过滤、蒸发浓缩、减压抽滤等,用少量95%的酒精淋洗后晾干,得CuSO4?5H2O 10.5g.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③加热时温度不宜过高的原因是
防止双氧水分解
防止双氧水分解
,写出组装减压抽滤装置的注意点滤纸不得大于布氏漏斗底且覆盖所有小孔;橡皮塞插入部分不超过三分之二;布氏漏斗颈口斜面与吸滤瓶支管口相对;安全瓶中导管与吸滤瓶相连短与抽滤泵相连长
滤纸不得大于布氏漏斗底且覆盖所有小孔;橡皮塞插入部分不超过三分之二;布氏漏斗颈口斜面与吸滤瓶支管口相对;安全瓶中导管与吸滤瓶相连短与抽滤泵相连长
.(至少二点)④本实验CuSO4?5H2O的产率为
84%
84%
.上述两种氧化法中,更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
第二组
第二组
(填“第一组”或“第二组”),理由是第一组方案1需要灼烧,多消耗能源
第一组方案1需要灼烧,多消耗能源
.分析:(1)铜和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硝酸变成稀硝酸,稀硝酸和铜反应生成硝酸铜和一氧化氮、水.
(2)①高温灼烧固体应在坩埚中进行;
②调节溶液的PH时,不能引进杂质离子,且所加的物质可以和酸发生反应即可;向反应液中加FeSO4或Fe2(SO4)3时,Fe2(SO4)3与Cu反应生成FeSO4,结晶时以FeSO4?7H2O形式析出;
③根据双氧水加热易分解的性质分析;减压过滤在操作时滤纸不得大于布氏漏斗底且覆盖所有小孔;橡皮塞插入部分不超过三分之二;布氏漏斗颈口斜面与吸滤瓶支管口相对;安全瓶中导管与吸滤瓶相连短与抽滤泵相连长;
④根据铜原子守恒得铜和五水硫酸铜的关系,求出CuSO4?5H2O 质量,然后求出产率;对比两种方案时从能量消耗、产品纯度、是否产生有害物质等分析.
(2)①高温灼烧固体应在坩埚中进行;
②调节溶液的PH时,不能引进杂质离子,且所加的物质可以和酸发生反应即可;向反应液中加FeSO4或Fe2(SO4)3时,Fe2(SO4)3与Cu反应生成FeSO4,结晶时以FeSO4?7H2O形式析出;
③根据双氧水加热易分解的性质分析;减压过滤在操作时滤纸不得大于布氏漏斗底且覆盖所有小孔;橡皮塞插入部分不超过三分之二;布氏漏斗颈口斜面与吸滤瓶支管口相对;安全瓶中导管与吸滤瓶相连短与抽滤泵相连长;
④根据铜原子守恒得铜和五水硫酸铜的关系,求出CuSO4?5H2O 质量,然后求出产率;对比两种方案时从能量消耗、产品纯度、是否产生有害物质等分析.
解答:解:(1)铜和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硝酸变成稀硝酸,稀硝酸和铜反应生成硝酸铜和一氧化氮、水,反应方程为:Cu+H2SO4+2HNO3=CuSO4+2NO2↑+2H2O或3Cu+3H2SO4+2HNO3=3CuSO4+2NO↑+4H2O;
故答案为:Cu+H2SO4+2HNO3=CuSO4+2NO2↑+2H2O或3Cu+3H2SO4+2HNO3=3CuSO4+2NO↑+4H2O;
(2)①高温灼烧固体应在坩埚中进行,故答案为:坩埚;
②调节溶液的PH时,不能引进杂质离子,且所加的物质可以和酸发生反应即可,所以甲物质为CuCO3;向反应液中加FeSO4或Fe2(SO4)3时,Fe2(SO4)3与Cu反应生成FeSO4,结晶时以FeSO4?7H2O形式析出;故答案为:C;F;
③根据双氧水加热易分解的性质分析,过氧化氢不稳定,温度过高易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减压过滤可加快过滤速度,并能得到较干燥的沉淀,所用仪器为吸滤瓶、安全瓶、抽气泵,操作时滤纸不得大于布氏漏斗底且覆盖所有小孔;橡皮塞插入部分不超过三分之二;布氏漏斗颈口斜面与吸滤瓶支管口相对;安全瓶中导管与吸滤瓶相连短与抽滤泵相连长;
故答案为:防止双氧水分解;滤纸不得大于布氏漏斗底且覆盖所有小孔;橡皮塞插入部分不超过三分之二;布氏漏斗颈口斜面与吸滤瓶支管口相对;安全瓶中导管与吸滤瓶相连短与抽滤泵相连长;
④设3.2g铜生成五水硫酸铜的质量为xg,根据铜原子守恒得铜和五水硫酸铜的关系式为:
Cu→CuSO4?5H2O
64g 250g
3.2g xg
所以x=12.5
理论上生成CuSO4?5H2O 12.5克,故产率为
×100%=84%;
第一组方案1需要灼烧,所以多消耗能源;第一组方案2所得产品含有铁元素杂质,产品不纯;第一组方案1产生有毒气体氮的氧化物,而第二组方案几乎不产生有害气体,且所得产品纯度较高;
故答案为:84%; 第一组方案1需要灼烧,多消耗能源;第一组方案2所得产品含有铁元素杂质;而第二组方案几乎不产生有害气体,且所得产品纯度较高.
故答案为:Cu+H2SO4+2HNO3=CuSO4+2NO2↑+2H2O或3Cu+3H2SO4+2HNO3=3CuSO4+2NO↑+4H2O;
(2)①高温灼烧固体应在坩埚中进行,故答案为:坩埚;
②调节溶液的PH时,不能引进杂质离子,且所加的物质可以和酸发生反应即可,所以甲物质为CuCO3;向反应液中加FeSO4或Fe2(SO4)3时,Fe2(SO4)3与Cu反应生成FeSO4,结晶时以FeSO4?7H2O形式析出;故答案为:C;F;
③根据双氧水加热易分解的性质分析,过氧化氢不稳定,温度过高易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减压过滤可加快过滤速度,并能得到较干燥的沉淀,所用仪器为吸滤瓶、安全瓶、抽气泵,操作时滤纸不得大于布氏漏斗底且覆盖所有小孔;橡皮塞插入部分不超过三分之二;布氏漏斗颈口斜面与吸滤瓶支管口相对;安全瓶中导管与吸滤瓶相连短与抽滤泵相连长;
故答案为:防止双氧水分解;滤纸不得大于布氏漏斗底且覆盖所有小孔;橡皮塞插入部分不超过三分之二;布氏漏斗颈口斜面与吸滤瓶支管口相对;安全瓶中导管与吸滤瓶相连短与抽滤泵相连长;
④设3.2g铜生成五水硫酸铜的质量为xg,根据铜原子守恒得铜和五水硫酸铜的关系式为:
Cu→CuSO4?5H2O
64g 250g
3.2g xg
所以x=12.5
理论上生成CuSO4?5H2O 12.5克,故产率为
10.5g |
12.5g |
第一组方案1需要灼烧,所以多消耗能源;第一组方案2所得产品含有铁元素杂质,产品不纯;第一组方案1产生有毒气体氮的氧化物,而第二组方案几乎不产生有害气体,且所得产品纯度较高;
故答案为:84%; 第一组方案1需要灼烧,多消耗能源;第一组方案2所得产品含有铁元素杂质;而第二组方案几乎不产生有害气体,且所得产品纯度较高.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方案的评价、实验装置的理解与评价、常用化学用语、物质推断、实验条件控制等,难度中等,实验方案设计,应根据实验目的思考实验原理,根据实验原理中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试剂和装置,通过比较和评价优选最佳实验方案.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