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6.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成果之一是: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甲烷在催化剂及无氧条件下,一步高效生产乙烯、芳烃和氢气等化学品,为天然气化工开发了一条革命性技术.以甲烷为原料合成部分化工产品流程如下(部分反应条件已略去):(1)乙烯分子中所含官能团名称为碳碳双键;乙酸分子中所含官能团名称为羧基.
(2)聚苯乙烯的结构简式为.
(3)图中9步反应中只有两步属于取代反应,它们是⑤⑥(填序号).
(4)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注明反应条件):反应③为2CH3CH2OH+O2$→_{△}^{Cu}$2CH3CHO+2H2O;反应⑤为CH3COOH+CH3CH2OH$→_{△}^{浓硫酸}$CH3COOC2H5+H2O.
分析 乙烯和苯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苯,和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乙醇发生催化氧化生成乙醛,乙醛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酸和乙醇发生取代反应或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
乙苯发生消去反应生成苯乙烯,苯乙烯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苯乙烯;
溴和苯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
(1)乙烯分子中官能团为碳碳双键,乙酸分子中所含官能团为-COOH;
(2)聚苯乙烯结构简式为;
(3)根据分析判断取代反应;
(4)反应③为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反应⑤为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
解答 解:乙烯和苯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苯,和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乙醇发生催化氧化生成乙醛,乙醛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酸和乙醇发生取代反应或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
乙苯发生消去反应生成苯乙烯,苯乙烯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苯乙烯;
溴和苯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
(1)乙烯分子中官能团为碳碳双键,乙酸分子中所含官能团为-COOH,官能团名称是羧基,
故答案为:碳碳双键;羧基;
(2)聚苯乙烯结构简式为,故答案为:;
(3)根据以上分析知,属于取代反应的是⑤⑥,故答案为:⑤⑥;
(4)反应③为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反应方程式为2CH3CH2OH+O2 $→_{△}^{Cu}$2CH3CHO+2H2O;反应⑤为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反应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OH$→_{△}^{浓硫酸}$CH3COOC2H5+H2O,
故答案为:2CH3CH2OH+O2 $→_{△}^{Cu}$2CH3CHO+2H2O;CH3COOH+CH3CH2OH$→_{△}^{浓硫酸}$CH3COOC2H5+H2O.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合成,为高频考点,会根据反应前后结构简式的变化确定反应类型,熟悉常见有机反应类型及反应条件,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6.下列化学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 将MgCl2溶液小心蒸干得到无水MgCl2 | |
B. | 通过蒸馏分离苯和溴苯 | |
C. | 电解AlCl3溶液可以得到金属铝 | |
D. | 通过过滤从碘水中提取碘 |
7.某精细化工厂将棉花(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加工成很细的颗粒结构,然后添加到食品中去,可使食品易加工成型,改变食品的口感,降低人体获得的能量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纤维素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 | |
B. | 纤维素在人体中可水解成葡萄糖 | |
C. | 纤维素不能被人体吸收,但可以促进消化 | |
D. | 纤维素不能被所有动物吸收 |
4.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中,由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是( )
A. | 光伏发电 | B. | 风力发电 | C. | 光合作用 | D. | 电解制钠 |
11.形状记忆合金是一类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新型功能材料,如铜铝系合金等.下列有关铜、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铝和铜均属于短周期元素 | |
B. | CuO、Al2O3均属于碱性氧化物 | |
C. | 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的年限:铜比铝早 | |
D. | 目前工业上获得铜和铝都采用热还原法 |
1.下列关于有机物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乙烯和甲烷都可以与氯气反应 | |
B. | 乙烯和聚乙烯都能使溴水褪色 | |
C. | 乙烯和苯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 |
D. | 乙酸能与钠产生氢气,而乙醇不可以 |
18.断肠草是葫蔓藤科植物葫蔓藤,其中的毒素很多,下列是分离出来的四种毒素的结构式,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 ②、③互为同系物 | |
B. | 各1mol ①、③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均消耗2mol NaOH | |
C. | 等物质的量②、④分别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前者生成的水比后者少 | |
D. | ③、④互为同分异构体,各1mol③、④均能与6 mol H2加成 |
19.下列反应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如图所示的是( )
A. | H+H→H-H | |
B. | 2NH4Cl+Ba(OH)2•8H2O═BaCl2+2NH3↑+10H2O | |
C. | Mg+2HCl═MgCl2+H2↑ | |
D. | H2SO4+2KOH═K2SO4+2H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