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事实不能说明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相对强弱的是
序号 | 事实 | 推论 |
A | 与冷水反应,Na比Mg剧烈 | 金属性:Na > Mg |
B | Ca(OH)2的碱性强于Mg(OH)2 | 金属性:Ca > Mg |
C | SO2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 | 非金属性:S > C |
D | t℃时,Br2 + H22HBr K = 5.6×107 I2 + H22HCl K = 43 | 非金属性:Br > I |
C
解析试题分析:A、用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元素金属性的强弱,与冷水反应,Na比Mg剧烈,说明Na的金属性比Mg强,正确;B、用对应碱的碱性判断元素金属性的强弱,Ca(OH)2的碱性强于Mg(OH)2,金属性:Ca > Mg,正确;C、SO2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说明亚硫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不能说明S与C的非金属性的强弱,错误;D、相同温度时,溴与碘和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说明溴的非金属性比碘的非金属性强,正确,答案选C。
考点:考查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在炼铜的过程中发生:Cu2S + 2Cu2O =" 6Cu" + SO2↑,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反应从电子转移角度看,与SO2 + 2H2S =" 3S" + 2H2O是同一反应类型 |
B.该反应从电子转移角度看,每生成6 mol铜,转移电子12 mol |
C.该反应中,氧元素氧化了硫元素 |
D.该反应中,Cu2S既是还原剂又是氧化剂 |
含有砒霜(As2O3)的试样和锌、盐酸混合反应,生成的砷化氢(AsH3)在热玻璃管中完全分解成单质砷和氢气。若砷的质量为1.50mg,则
A.被氧化的砒霜为1.98mg |
B.分解产生的氢气为0.672ml |
C.和砒霜反应的锌为3.90mg |
D.转移的电子总数为6×10―5NA |
下列反应或过程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ΔH<0 的反应 | B.古人用热分解法制水银 |
C.用明矾净水 | D.实验室用浓盐酸和MnO2制Cl2 |
吸进人体内的氧有2%转化为加速人体衰老的氧化性极强的活性氧,若Na2SeO3能清除人体内活性氧,则Na2SeO3的作用是
A.还原剂 | B.氧化剂 |
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 D.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 |
向CuS04溶液中逐滴加入KI溶液至过量,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CuI,溶液变为棕色。再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不断通人S02气体,溶液逐渐变成无色。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滴加KI溶液时,转移2 mol e一时生成1 mol白色沉淀 |
B.通入S02后溶液逐渐变成无色,体现了S02的漂白性 |
C.通入S02时,S02与I2反应,I2作还原剂 |
D.上述实验条件下,物质的氧化性:Cu2+>I2>S02 |
高温下焙烧CuFeS2的反应之一为2CuFeS2+7O2=CuSO4+CuO+Fe2O3+3SO2,下列关于该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CuFeS2中硫的化合价为-1 |
B.CuFeS2发生还原反应 |
C.1 mol CuFeS2完全反应转移13 mol电子 |
D.CuSO4和SO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
容器中发生一个化学反应,反应过程中存在H2O、H2S、S、NH4+、H+、NO3—六种物质。在反应过程中测得NO3—和S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判断中正确的是
A.配平后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4 |
B.硫元素在反应中被还原 |
C.还原剂是含NH4+的物质 |
D.若生成1molNH4+,则转移电子2mol。 |
现有等物质的量的铜和银的混合物17.2克,与50.0mL的浓硝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气体4.48L(标准状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产生的气体是0.2molNO2 |
B.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2mol/L |
C.反应中被还原和未被还原的硝酸物质的量之比为3:2 |
D.要使产生的气体恰好完全被水吸收需要通入氧气0.075mo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