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某学生为了探究锌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在400mL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粉,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标准状况),实验记录如表(累计值):
时间(min) | 1 | 2 | 3 | 4 | 5 |
氢气体积(mL) | 100 | 240 | 464 | 576 | 620 |
①哪一时间段反应速率最大_______min(填0~1、1~2、2~3、3~4、4~5)。反应开始后反应速率先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
②求3~4分钟时间段以盐酸的浓度变化来表示的该反应速率_______(设溶液体积不变)。
(2)另一学生为控制反应速率防止反应过快难以测量氢气体积,他事先在盐酸中加入少量的下列溶液以减慢反应速率,你认为不可行的是(_______)
A.蒸馏水 B.KCl溶液 C.KNO3溶液 D.CuSO4溶液
(3)某温度下在4L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态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②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_________。
A.X、Y、Z的反应速率相等 B.X、Y的反应速率比为3:1
C.容器内气体压强保持不变 D.生成1mol Y的同时生成2mol Z
③2min内X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
【答案】2~3min 因为反应开始阶段温度对反应的速率起决定性的作用,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 0.025mol/(L·min) CD 3X(g)+Y(g)2Z(g) CD 30%
【解析】
(1)①在0~1、1~2、2~3、3~4、4~5min时间段中产生气体的体积判断,根据金属与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分析解答;②计算出氢气的体积,根据2HCl~H2,计算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计算浓度的变化,根据v=计算反应速率;
(2)为了减缓反应速率但不减少产生氢气的量,可降低H+浓度,但不能影响H+的物质的量;
(3)①根据图像判断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书写化学方程式;②根据反应到达平衡状态的特征分析判断;③根据转化率=×100%计算。
(1)①在0~1、1~2、2~3、3~4、4~5min时间段中,产生气体的体积分别为100mL、140mL、224mL、112mL、54mL,由此可知反应速率最大的时间段为2~3min;因为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开始阶段温度对反应的速率起决定性的作用,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故答案为:2~3min;因为反应开始阶段温度对反应的速率起决定性的作用,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
②在3~4min时间段内,n(H2)==0.005mol,根据2HCl~H2,计算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为0.01mol,则υ(HCl)==0.025mol/(Lmin),故答案为:0.025mol/(Lmin);
(2)A.加入蒸馏水,H+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且不减少产生氢气的量,故A可行;B.加入KCl溶液,H+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且不减少产生氢气的量,故B可行;C.加入KNO3溶液,H+浓度减小,因酸性溶液中有NO3-,具有强氧化性,与Zn反应无氢气生成,故C不可行;D.加入CuSO4溶液,Zn置换出Cu反应速度增大,且影响生成氢气的量,故D不可行;故答案为:CD;
(3)①由图像可以看出,反应中X、Y的物质的量减少,应为反应物,Z的物质的量增多,应为生成物。当反应进行到5min时,△n(Y)=0.2mol,△n(Z)=0.4mol,△n(X)=0.6mol,则△n(Y)∶△n(Z)∶△n(X)=1∶2∶3,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反应的方程式为:3X(g)+Y(g)2Z(g),故答案为:3X(g)+Y(g)2Z(g);
②A.X、Y、Z的反应速率相等,不能说明是否变化,不能作平衡状态的标志,故A错误;B.随着反应的进行,X、Y的反应速率比始终为3∶1,不能作为平衡状态的标志,故B错误;C.体积固定,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确定,当容器的压强保持一定,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正确;D.生成1molY的同时生成2molZ,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D正确;故答案为:CD;
③2min内X的转化率为×100%=30%,故答案为:30%。
【题目】向1L含0.01molNaAlO2和0.02molNaOH的溶液中缓慢通入二氧化碳,随n(CO2)增大,先后发生三个不同的反应,当0.01mol<n(CO2) 0.015时发生的反应是:2 NaAlO2+ CO2+2H2O=2Al(OH)3↓+Na2CO3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 n(CO2)/mol | 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 |
A | 0 | c(Na+)>c(AlO2-)+c(OH-) |
B | 0.01 | c(Na+)>c(AlO2-)> c(OH-)>c(CO32-) |
C | 0.015 | c(Na+)> c(HCO3-)>c(CO32-)> c(OH-) |
D | 0.03 | c(Na+)> c(HCO3-)> c(OH-)>c(H+) |
A. A B. B C. C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