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3.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容器中,不能表明反应A(s)+2B(g)?C(g)+D(g)已达到平衡状态的( )A. |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 B. | 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 | ||
C. |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 D. | 的转化率不变 |
分析 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解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解题时要注意,选择判断的物理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由变化到定值时,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
解答 解:A、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说明气体的质量不变,说明达平衡状态,故A错误;
B、两边的气体的计量数相等,混合气体的压强始终不变,所以不一定是平衡状态,故B正确;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说明气体的质量不变,说明达平衡状态,故C错误;
D、转化率不变,说明达平衡状态,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难度不大,注意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0.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4.在新制饱和氯水中,若只改变某一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再通入少量氯气,$\frac{c({H}^{+})}{c(Cl{O}^{-})}$减小 | |
B. | 加入少量的碳酸钠粉末,pH增大,溶液漂白性增强 | |
C. | 加入少量固体NaOH,一定有c(Na+)═c( Cl-)+c(ClO- ) | |
D. | 加入少量水,水的电离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自然界中不存在游离态的硫
②将氯气通入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将SO2通入石蕊试液也能褪色.
③二氧化硫的排放会导致光化学烟雾的产生
④二氧化硫能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体现了其漂白性
⑤向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颜色变成棕黄色,说明氯水中含有HClO
⑥浓硫酸可用来干燥SO2、CO、C12等气体
⑦将SO2通入硝酸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BaSO3
⑧SiO2有导电性,所以可用于制光导纤维.
①自然界中不存在游离态的硫
②将氯气通入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将SO2通入石蕊试液也能褪色.
③二氧化硫的排放会导致光化学烟雾的产生
④二氧化硫能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体现了其漂白性
⑤向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颜色变成棕黄色,说明氯水中含有HClO
⑥浓硫酸可用来干燥SO2、CO、C12等气体
⑦将SO2通入硝酸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BaSO3
⑧SiO2有导电性,所以可用于制光导纤维.
A. | ①③⑤⑦ | B. | ⑥ | C. | ①②③④⑤⑦⑧ | D. | ②④⑥⑧ |
18.有关放热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燃烧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 |
B. | 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 | |
C. | 反应物键能总和大于生成物键能总和 | |
D. | 是体系将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 |
8.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 | 甲烷的球棍模型: | B. | 羟基的电子式: | ||
C. | 乙醛的结构式:CH3CHO | D. | 乙酸的结构简式C2H4O2 |
15.有机物甲的结构简式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可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溶液鉴别有机物甲、乙醇和甲酸乙酯 | |
B. | 1mol该有机物可以消耗5molBr2 | |
C. | 与稀H2SO4共热生成两种有机物 | |
D. | 与NaOH溶液共热可消耗6molNaOH |
12.NO是一种性质活泼的大气污染物,它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
在2L密闭容器内,800℃时反应:2NO(g)+O2(g)?(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表:
(1)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frac{{c}^{2}(N{O}_{2})}{{c}^{2}(NO)•c({O}_{2})}$.已知K300°C >K350°C,则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2)图中表示NO2的变化的曲线是b.用O2表示从0-2 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0.0015mol/(L•s).
(3)为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c.
a.及时分离除NO2气体 b.适当升高温度
c.增大O2的浓度d.选择高效催化剂.
在2L密闭容器内,800℃时反应:2NO(g)+O2(g)?(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表:
时间(s) | 0 | 1 | 2 | 3 | 4 | 5 |
n(NO)(mol) | 0.020 | 0.01. | 0.008 | 0.007 | 0.007 | 0.007 |
(2)图中表示NO2的变化的曲线是b.用O2表示从0-2 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0.0015mol/(L•s).
(3)为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c.
a.及时分离除NO2气体 b.适当升高温度
c.增大O2的浓度d.选择高效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