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已知某粗盐样品含有Na2SO4、MgCl2、CaCl2等杂质。实验室提纯流程如下:

(1)操作a的名称为________,在操作b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行步骤③后,判断BaCl2过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步骤、现象)。

(3)步骤⑦中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吗?________(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

(4)某氯化钾样品中含杂质硫酸钾,为了除去硫酸钾,要做以下实验:

A.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边滴边振荡至不再产生气体

B.将氯化钾样品溶于适量蒸馏水,配成溶液

C.过滤,将白色沉淀滤出

D.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碳酸钾溶液,边滴边振荡至不再产生白色沉淀

E.向溶液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边滴边振荡至不再产生沉淀

F.将滤液蒸干,得到晶体

①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

②进行F操作时用到的仪器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过滤 搅拌,使滤液受热均匀,防止液体飞溅 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Na2SO4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Bacl2过量 不能 引入硫酸根杂质离子 BEDCAF 酒精灯、三脚架(或带铁圈的铁架台)、蒸发皿、玻璃棒、坩埚钳

【解析】

实验流程为:粗盐样品含有Na2SO4、MgCl2、CaCl2等杂质,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可以将硫酸根离子除去,但是会引入钡离子杂质离子,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除去氯化镁,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的目的除去杂质CaCl2和加入的过量试剂BaCl2,过滤,将得到的沉淀全部滤出,得到的滤液是含有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等的混合物,加入足量的盐酸,可以除去碳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等杂质离子,最后即可获得较为纯净的氯化钠

(1)实现固体和液体的分离的步骤a是过滤,操作b是对氯化钠溶液蒸发结晶获得氯化钠晶体的过程,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使滤液受热均匀,防止液体飞溅,故答案为:过滤;搅拌,使滤液受热均匀,防止液体飞溅;

(2)过量的氯化钡会将全部的硫酸根离子沉淀完毕,只要是氯化钡剩余,则氯化钡会与硫酸钠反应出现白色沉淀,所以判断BaCl2已过量的方法是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Na2SO4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Bacl2过量,故答案为: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Na2SO4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BaCl2过量;

(3)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的目的除去杂质CaCl2和加入的过量试剂BaCl2,加入足量的盐酸,可以除去碳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等杂质离子,最后即可获得较为纯净的氯化钠,若加入足量的硫酸,则会在氯化钠中引入硫酸根杂质离子,故答案为:不能引入硫酸根杂质离子

(4)①样品溶于水配制的溶液中含有KCl、K2SO4,其中SO42-为杂质,先加入过量的 BaCl2溶液,除去硫酸根离子,反应方程式为:SO42-+Ba2+=BaSO4↓,得到固体A为:BaSO4,滤液B中含有KCl、过量的BaCl2,向滤液中加入过量K2CO3溶液,除去过量的Ba2+离子,得到固体为BaCO3,滤液中溶质为K2CO3KCl,然后向溶液中加入过量HCl溶液,除去杂质碳酸根离子,发生反应:CO32-+2H+=H2O+CO2↑,则气体为CO2,然后蒸发溶液,溶液中HCl挥发,最终可得到KCl晶体,故答案为:BEDCAF;

②F操作为蒸发,用到的仪器有酒精灯、三脚架(或带铁圈的铁架台)、蒸发皿、玻璃棒、坩埚钳,故答案为:酒精灯、三脚架(或带铁圈的铁架台)、蒸发皿、玻璃棒、坩埚钳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运用化学反应原理研究碳、氮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反应对缓解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1乙醇是一种重要的燃料,工业上利用乙烯制酒精:C2H4(g)+H2O(l)=C2H5OH(l) ΔH,已知乙烯、乙醇的燃烧热分别是1411.0kJ·mol-11366.8 kJ·mol-1,则ΔH=_____________

2Cu2Al2O4作催化剂,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O2(g)+CH4(g)CH3COOH(g),温度与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和乙酸的生成速率的关系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200~250℃时,乙酸的生成速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300~400℃时,乙酸的生成速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醇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可利用甲醇羰基化法制取甲酸甲酯,其反应原理可表示为CH3OH(g)+CO(g)HCOOCH3(g) ΔH=-29.1kJ/mol。向体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3mol CH3OH(g)3mol CO(g),测得容器内的压强(p: kPa) 随时间(t: min) 的变化关系如图中Ⅰ、Ⅱ、Ⅲ曲线所示:

①Ⅱ和Ⅰ相比,Ⅱ中改变的反应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Ⅲ和Ⅰ相比,Ⅲ中改变的反应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反应Ⅰ在5min 时达到平衡,在此条件下从反应开始到达到平衡时v(CH3OH)= ________________

④反应Ⅱ在2min 时达到平衡,平衡常数K(Ⅱ)= ______________。在体积和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在上述反应达到平衡Ⅱ时,再往容器中加入2mol CH3OH 1mol HCOOCH3后,平衡_______移动(填“正向”“逆向”或“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