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3.38.4mg Cu跟适量的浓硝酸反应,铜全部作用后共收集到气体22.4mL(标准状况),反应消耗的HNO3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A. | 1.0×10-3mol | B. | 1.6×10-3mol | C. | 2.2×10-3mol | D. | 2.0×10-3mol |
分析 铜和硝酸反应,随着浓度的减少,硝酸的还原产物的价态越低,铜和浓硝酸反应生成NO2,而与稀硝酸反应时则生成NO,故生成的气体有NO2和NO,根据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可得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根据生成硝酸铜的物质的量可知表现酸性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以此计算反应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
解答 解:铜和硝酸反应,随着浓度的减少,硝酸的还原产物的价态越低,铜和浓硝酸反应生成NO2,而与稀硝酸反应时则生成NO,故生成的气体有NO2和NO,
则n(NO2)+n(NO)=$\frac{2.24{×10}^{-3}L}{22.4L/mol}$=1.0×10-3mol,
即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1.0×10-3mol,
n(Cu)=$\frac{38.4{×10}^{-3}g}{64g/mol}$=0.6×10-3mol,则生成n(Cu(NO3)2)=0.6×10-3mol,
可知表现酸性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6×10-3mol×2=1.2×10-3mol,
则:参加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1.0×10-3mol+1.2×10-3mol=2.2×10-3mol,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计算能力的考查,但该题可不书写写有关反应的方程式,注意浓硝酸和稀硝酸的性质的不同,从质量守恒的角度解答该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3.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 浓硝酸在光照下颜色变黄,说明浓硝酸的不稳定性 | |
B. | 常温下,铝制品可盛放浓硝酸,说明浓硝酸与铝不反应 | |
C. | 蓝色石蕊试纸上滴入浓硝酸,试纸先变红再变白,说明浓硝酸有酸性和氧化性 | |
D. | 二氧化氮受热后颜色变深,说明二氧化氮与四氧化氮共存 |
4.某种激光染料,应用于可调谐染料激光器,它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子球棍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能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
②1mol该物质最多能与4mol H2加成
③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④1mol该物质最多能与含2mol NaOH的溶液反应.
①能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
②1mol该物质最多能与4mol H2加成
③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④1mol该物质最多能与含2mol NaOH的溶液反应.
A. | ①②③ | B. | ①③④ | C. | ③④ | D. | ②③④ |
1.按等物质的量混合的下列气体,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
A. | 甲烷和乙烷 | B. | 乙炔和丙烯 | C. | 乙烷和乙烯 | D. | 丁炔和乙烯 |
18.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针对表中的①~⑨种元素,填写下列空白:
(1)在这些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Ar(填元素符号,下同).
(2)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化合物是HClO4,碱性最强的化合物是KOH;(填化学式 )
(3)用电子式表示元素④与⑥的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该化合物属于离子(填“共价”或“离子”)化合物.
(4)表示①与⑦的化合物的电子式,该化合物含的共价键类型是极性共价键.
ⅠA | ⅡA | ⅢA | ⅣA | ⅤA | ⅥA | ⅦA | 0族 | |
2 | ① | ② | ③ | |||||
3 | ④ | ⑤ | ⑥ | ⑦ | ⑧ | |||
4 | ⑨ |
(2)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化合物是HClO4,碱性最强的化合物是KOH;(填化学式 )
(3)用电子式表示元素④与⑥的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该化合物属于离子(填“共价”或“离子”)化合物.
(4)表示①与⑦的化合物的电子式,该化合物含的共价键类型是极性共价键.
5.以下有关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第ⅠA族元素铯的两种位素${\;}_{\;}^{137}$Cs比${\;}_{\;}^{133}$Cs多4个质子 | |
B. | 第ⅦA族元素从上到下,其氢化物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 |
C. | 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越大,单质的熔点越高 | |
D. | 同周期元素(除0族元素外)从左到右,简单阴离子半径逐渐减小 |
3.已知:在同一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KClO3与I2按下式反应:2KClO3+I2═2KIO3+Cl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 B. | 还原剂为KClO3,氧化剂为I2 | ||
C. | 还原性:I2>KIO3 | D. | 氧化性:KClO3>KIO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