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0.N2在诸多领域用途广泛.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在实验室制备较为纯净N2的方法,进行了认真的准备.请你参与交流与讨论.
【查阅资料】N2的制法有下列三种方案:
方案1:加热NaNO2和NH4Cl的浓溶液制得N2
方案2:加热条件下,以NH3还原CuO可制得N2,同时获得活性铜粉.
方案3:将空气缓缓通过灼热的铜粉获得较纯的N2
【实验准备】以实验室常见仪器(药品)等设计的部分装置如下图(有的夹持和加热仪器未画出).

【分析交流】
(1)若以方案1制得N2,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A.
(2)若按方案2制得干燥、纯净的N2,且需要的NH3以生石灰和浓氨水作原料,整套制气装置按气流从左到右的连接顺序是(填写序号)E→D→B→C.获得N2的反应原理是(写反应方程式)2NH3+3CuO$\frac{\underline{\;\;△\;\;}}{\;}$3Cu+N2+3H2O.
(3)若以排水法收集N2,其中会混入水蒸气.但也不宜用排空气法,其原因是N2的相对分子质量28与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用气体密度大小比较回答问题也给分).
你提出的收集方法是用塑料袋直接收集.
(4)上述三个方案中,制得的N2纯度最差的是方案3.在N2纯度要求不甚严格的情况下,有人建议将方案2和方案3结合使用,你认为其优点是Cu 和 CuO 可以循环使用,节省药品.

分析 (1)若以方案1加热NaNO2和NH4Cl的浓溶液制得N2,反应物状态是固液混合、反应条件是加热,应该选用固液加热型装置;
(2)若按方案2制得干燥、纯净的N2,且需要的NH3以生石灰和浓氨水作原料,先用生石灰和浓氨水混合制取氨气,然后用碱石灰干燥氨气,将氨气和CuO加热制取氮气,再用酸吸收未反应的氨气,最后获取干燥、纯净的氮气;在加热条件下,氨气和CuO加热生成Cu和氮气;
(3)氮气和空气相对分子质量接近,所以不宜采用排空气法收集;可以用塑料袋直接收集;
(4)根据制备方案中氮气纯度分析.在N2纯度要求不甚严格的情况下,方案2和方案3中Cu 和 CuO 可以循环使用.

解答 解:(1)若以方案1加热NaNO2和NH4Cl的浓溶液制得N2,反应物状态是固液混合、反应条件是加热,应该选用固液加热型装置,故选A;
(2)若按方案2制得干燥、纯净的N2,且需要的NH3以生石灰和浓氨水作原料,先用生石灰和浓氨水混合制取氨气,不需要加热,应该选取固液混合不加热型装置,故选B;然后用碱石灰干燥氨气,选D;将氨气和CuO加热制取氮气,选B;再用酸吸收未反应的氨气,选C;最后获取干燥、纯净的氮气,所以仪器连接顺序是E→D→B→C;在加热条件下,氨气和CuO加热生成Cu和氮气,反应方程式为2NH3+3CuO$\frac{\underline{\;\;△\;\;}}{\;}$3Cu+N2+3H2O,
故答案为:E→D→B→C;2NH3+3CuO$\frac{\underline{\;\;△\;\;}}{\;}$3Cu+N2+3H2O;
(3)N2的相对分子质量28与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相近,故不宜用排空气法;可直接用塑料袋收集,
故答案为:N2的相对分子质量28与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用气体密度大小比较回答问题也给分);以塑料袋直接收集;
(4)从制备过程看,方案1和2能得到纯净的氮气,而方案3制取的氮气中混有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物质,所以方案3氮气纯度最差;方案2和3反应原理简单,原料来源多,铜和氧化铜可以循环利用;
故答案为:方案3;Cu 和 CuO 可以循环使用,节省药品.

点评 本题考查气体制备实验方案设计,为高频考点,明确实验原理及实验基本操作过程是解本题关键,会从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方面进行评价,难点是仪器连接顺序,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8.l,2二溴乙烷可作汽油抗爆剂的添加剂,常温下它是无色液体,密度2.189cm-3,沸点131.4℃,熔点9.79℃,不溶于水,易溶于醇、醚、丙酮等有机溶剂.在实验室中可用下列反应制备1,2二溴乙烷.
①CH3CH2OH$→_{△}^{H_{2}SO_{4}}$CH2═CH2↑+H2O
②CH2═CH2+Br2→CH2BrCH2Br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部分固定和夹持装置省略)进行探究实验,以验证产物中有乙烯生成且乙烯具有不饱和性.当温度迅速上升后,可观察到试管中溴水褪色,烧瓶中浓硫酸与乙醇的混合液体变为棕黑色.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该实验中产生SO2的化学方程式:CH3CH2OH+6H2SO4(浓)$\frac{\underline{\;\;△\;\;}}{\;}$2CO2↑+6SO2↑+9H2O.
(2)甲同学认为:溴水褪色的现象不能证明反应中有乙烯生成且乙烯具有不饱和性,其理由是BC(填正确答案的标号,下同).
A.乙烯与溴水易发生取代反应             
B.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未必是乙烯
C.使溴水褪色的反应,未必是加成反应
(3)乙同学经过仔细观察后认为试管中另一现象可证明反应中有乙烯生成,该现象是液体分层,下层有油状液体生成.
(4)丙同学对上述实验进行了改进,在图1中Ⅰ和Ⅱ之间增加如图2所示的装置,则A中的试剂为NaOH溶液,其作用是除去SO2等酸性气体,B中的试剂为品红溶液,其作用是检验SO2是否被除尽.
(5)丁同学通过洗涤、蒸馏等操作对l,2一二溴乙烷粗产品进行了精制.该洗涤操作用到的主要玻璃仪器是分液漏斗、烧杯,该仪器在使用前须清洗干净并检查是否漏液.
5.实验室制备1,2-二溴乙烷的反应原理如下:
①CH3CH2OH②$→_{170℃}^{浓H_{2}SO_{4}}$CH2=CH2↑+H2O
②CH2=CH2+Br2→BrCH2CH2Br
可能存在的主要副反应有:乙醇在浓硫酸的存在下在140℃脱水生成乙醚.用16.0g的溴和足量的乙醇制备1,2-二溴乙烷,实验结束后得到9.4g产品.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乙醇1,2-二溴乙烷乙醚
状态无色液体无色液体无色液体
密度/g•cm-30.792.20.71
沸点/0C78.513234.6
熔点/0C-1309-116
溶解性易溶水难溶水微溶于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制备实验中,要尽可能迅速地把反应温度提高到170℃左右,其主要目的是d;(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引发反应b、加快反应速度c、防止乙醇挥发d、减少副产物乙醚生成
(2)在装置C中应加入c,其目的是吸收反应中可能生成的酸性气体;(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水b、浓硫酸c、氢氧化钠溶液d、酸性KMnO4溶液
(3)判断该制备反应已经结束的最简单的方法是溴的颜色完全褪去.
(4)将1,2-二溴乙烷粗产品置于分液漏斗中加水,振荡后静置,产物应在下层(填“上”或“下”);
(5)在装置B中较长玻璃导管的作用是防止倒吸、判断装置是否堵塞;
(6)反应过程中应用冷水冷却装置D,其主要目的是乙烯与溴反应时放热,冷却可避免溴的大量挥发,但又不能过度冷却(如用冰水),其原因是1,2-二溴乙烷的凝固点较低(9℃),过度冷却会使其凝固而使气路堵塞;
(7)本实验中,1,2-二溴乙烷的产率为50%.
1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合成1-丁醇,查阅资料得知一条合成路线:
CH3CH=CH2+CO+H2$\stackrel{一定条件}{→}$CH3CH2CH2CHO$\stackrel{H_{2},Ni,加热}{→}$2CH2CH2OH
CO的制备原理:HCOOH $\stackrel{浓硫酸、加热}{→}$ CO↑+H2O
并设计出原料气的制备装置(如图)
请填写下列空白:
(1)若用以上装置制备干燥纯净的CO,装置中a和b的作用分别是恒压,防倒吸;c和d中盛装的试剂分别是NaOH溶液,浓硫酸.
(2)用2-丙醇制丙烯时,还产生少量SO2、CO2及水蒸气,该小组用以下试剂检验这四种气体(每次试剂只能用一次),混合气体通过试剂的顺序是④⑤①②③(或④⑤①③②)(填序号).
①饱和Na2SO3溶液       ②酸性KMnO4溶液       ③石灰水
④无水CuSO4            ⑤品红溶液
(3)合成正丁醛的反应为正向放热的可逆反应,为增大反应速率和提高原料气的转化率,你认为应该采用的适宜反应条件是b.
a.低温、高压、催化剂              
b.适当的温度、高压、催化剂
c.常温、常压、催化剂              
d.适当的温度、常压、催化剂
(4)正丁醛经催化剂加氢得到含少量正丁醛的1-丁醇粗品,为纯化1-丁醇,该小组查阅文献得知:①R-CHO+NaHSO3(饱和)→RCH(OH)SO3Na↓;②沸点:乙醚34℃,1-丁醇118℃,并设计出如下提纯路线:
粗品$→_{操作1}^{试剂1}$滤液$→_{操作2}^{乙醚}$$\underset{→}{分液}$有机层$→_{过滤}^{干燥剂}$1-丁醇,乙醚$\underset{→}{操作3}$纯品
试剂1为饱和NaHSO3溶液,操作1为过滤,操作2为萃取,操作3为蒸馏.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