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已知:还原性HSO3->I-,氧化性IO3->I2.
实验Ⅰ:在一定量NaHSO3的溶液中逐滴加入KIO3溶液;
实验Ⅱ:在一定量的KIO3溶液中逐滴加NaHSO3溶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实验Ⅰ:在一定量NaHSO3的溶液中逐滴加入KIO3溶液;
实验Ⅱ:在一定量的KIO3溶液中逐滴加NaHSO3溶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实验中溶液的pH变化趋势相同 |
B、两实验中生成等量I2时,转移电子数的物质的量相同 |
C、在实验Ⅰ的过程中,若NaHSO3初始量为3mol,当溶液中I-与I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2时,氧化产物为3.2mol |
D、过程Ⅱ中,可以用淀粉作为滴定指示剂,判定第一阶段反应终点 |
考点: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含硫物质的性质及综合应用
专题:元素及其化合物
分析:还原性HSO-3>I-,氧化性IO3->I2.
实验I中,先发生IO3-+3HSO3-═I-+3SO42-+3H+,继续加入KIO3,氧化性IO-3>I2,所以IO3-可以结合H+氧化I-生成I2,离子方程式是IO3-+6H++5I-═3H2O+3I2;
实验II中,一定量的KIO3溶液中逐滴加NaHSO3溶液,先发生4IO3-+10HSO3-═2I2+10SO42-+2H2O+6H+,后发生I2+HSO3-+H2O=2I-+SO42-+3H+,以此来解答.
实验I中,先发生IO3-+3HSO3-═I-+3SO42-+3H+,继续加入KIO3,氧化性IO-3>I2,所以IO3-可以结合H+氧化I-生成I2,离子方程式是IO3-+6H++5I-═3H2O+3I2;
实验II中,一定量的KIO3溶液中逐滴加NaHSO3溶液,先发生4IO3-+10HSO3-═2I2+10SO42-+2H2O+6H+,后发生I2+HSO3-+H2O=2I-+SO42-+3H+,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还原性HSO-3>I-,氧化性IO3->I2.
实验I中,先发生IO3-+3HSO3-═I-+3SO42-+3H+,继续加入KIO3,氧化性IO-3>I2,所以IO3-可以结合H+氧化I-生成I2,离子方程式是IO3-+6H++5I-═3H2O+3I2;
实验II中,一定量的KIO3溶液中逐滴加NaHSO3溶液,先发生4IO3-+10HSO3-═2I2+10SO42-+2H2O+6H+,后发生I2+HSO3-+H2O=2I-+SO42-+3H+,
A.由上述反应可知,实验I中pH均先减小后增大,实验II中pH减小,变化趋势不同,故A错误;
B.若生成3molI2,实验I转移电子为5mol×6+5mol=35mol电子,实验II转移电子为3mol×2×(5-0)=30mol电子,则转移电子不同,故B错误;
C.在实验Ⅰ的过程中,若NaHSO3初始量为3mol,当溶液中I-与I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2时,生成1molI-,由IO3-+6H++5I-═3H2O+3I2可知,设生成碘为xmol,则(1-
):x=5:2,解得x=0.24mol,氧化产物为SO42-和I2,为3mol+0.24mol×
=3.2mol,故C正确;
D.先发生4IO3-+10HSO3-═2I2+10SO42-+2H2O+6H+,后发生I2+HSO3-+H2O=2I-+SO42-+3H+,第一阶段生成的碘立刻会转化为离子,淀粉遇碘变蓝,则不能用淀粉作为滴定指示剂,判定第一阶段反应终点,而可以用淀粉作为滴定指示剂,判定第二阶段反应终点,故D错误;
故选C.
实验I中,先发生IO3-+3HSO3-═I-+3SO42-+3H+,继续加入KIO3,氧化性IO-3>I2,所以IO3-可以结合H+氧化I-生成I2,离子方程式是IO3-+6H++5I-═3H2O+3I2;
实验II中,一定量的KIO3溶液中逐滴加NaHSO3溶液,先发生4IO3-+10HSO3-═2I2+10SO42-+2H2O+6H+,后发生I2+HSO3-+H2O=2I-+SO42-+3H+,
A.由上述反应可知,实验I中pH均先减小后增大,实验II中pH减小,变化趋势不同,故A错误;
B.若生成3molI2,实验I转移电子为5mol×6+5mol=35mol电子,实验II转移电子为3mol×2×(5-0)=30mol电子,则转移电子不同,故B错误;
C.在实验Ⅰ的过程中,若NaHSO3初始量为3mol,当溶液中I-与I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2时,生成1molI-,由IO3-+6H++5I-═3H2O+3I2可知,设生成碘为xmol,则(1-
5x |
3 |
5 |
6 |
D.先发生4IO3-+10HSO3-═2I2+10SO42-+2H2O+6H+,后发生I2+HSO3-+H2O=2I-+SO42-+3H+,第一阶段生成的碘立刻会转化为离子,淀粉遇碘变蓝,则不能用淀粉作为滴定指示剂,判定第一阶段反应终点,而可以用淀粉作为滴定指示剂,判定第二阶段反应终点,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元素化合物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频考点,把握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判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能力与计算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较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 )
A、H2和D2互为同位素 |
B、和为同一物质 |
C、碳链为与的烃为同系物 |
D、金刚石、石墨和“足球烯”C60为同素异形体 |
化合物AB中含36.36% B,化合物BC2中含50% B,则化合物ABC4中含B为( )
A、12.64% |
B、14.09% |
C、19.56% |
D、21.1% |
已知MnO2为黑色难溶于水的固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为2KClO3
2KCl+3O2↑,反应后从剩余物中回收二氧化锰的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 ||
△ |
A、溶解、过滤、蒸发、洗涤 |
B、溶解、过滤、洗涤、加热 |
C、溶解、蒸发、洗涤、过滤 |
D、溶解、洗涤、过滤、加热 |
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正确的是( )
①用新制的Cu(OH)2浊液鉴别甲酸、乙酸、乙醇;
②用溴水鉴别己烷、己烯、己炔;
③用FeCl3溶液鉴别苯、四氯化碳、苯酚;
④用硝酸银溶液鉴别氯苯、溴苯、碘甲烷.
①用新制的Cu(OH)2浊液鉴别甲酸、乙酸、乙醇;
②用溴水鉴别己烷、己烯、己炔;
③用FeCl3溶液鉴别苯、四氯化碳、苯酚;
④用硝酸银溶液鉴别氯苯、溴苯、碘甲烷.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③ | D、②③④ |
下列固体投入水中,有气体产生的是( )
A、Na2CO3 |
B、Na2O |
C、NaOH |
D、Na |
下列事实能说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的是( )
A、铁与硫反应生成硫化亚铁,而铁与氯气反应时生成氯化铁 |
B、与金属钠反应,氯原子得一个电子,而硫原子能得两个电子 |
C、常温时氯气呈气态,而硫呈现固态 |
D、氯的最高价为+7价,而硫的最高价为+6价 |
已知X+、Y2+、Z-、W2-四种离子均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于X、Y、Z、W四种元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X>Y>Z>W |
B、原子序数:Y>X>W>Z |
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Y>X>Z>W |
D、金属性:X>Y,还原性:W2->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