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液态氯化氢、固体氯化钾均不导电,故HCl和KCl均为非电解质
B.NH3、SO3水溶液都能导电,故二者均为电解质
C.铜和石墨均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电解质
D.蔗糖、乙醇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所以它们是非电解质
【答案】D
【解析】
A、液态氯化氢和固体氯化钾二者在水溶液中均可导电,均为电解质,A错误;
B、NH3和SO3二者虽在水溶液中可导电,但均非它们自身电离,均为非电解质,B错误;
C、铜和石墨均为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C错误;
D、蔗糖、乙醇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所以二者是非电解质,D正确;
答案选D。
【题目】一定条件下,碳素钢腐蚀与表面水膜pH的关系如下:
pH | 2 | 4 | 6 | 6.5 | 8 | 13.5 | 14 |
腐蚀快慢 | 较快 | 慢 | 较快 | ||||
主要产物 | Fe2+ | Fe3O4 | Fe2O3 | FeO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pH<4的溶液中,主要发生析氢腐蚀
B. 在pH>6的溶液中,主要发生吸氧腐蚀
C. 在pH>14的溶液中,正极反应为O2+4OH-+4e-===2H2O
D. 在煮沸除氧气后的碱性溶液中,腐蚀速率会减慢
【题目】亚硝酰氯(NOCl)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回答下列问题:
(1)NOCl虽然不稳定,但其原子均达到8e-稳定结构,NOCl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Cl(g)2NO(g)+Cl2(g),其正反应速率表达式为v正=k·cn( NOCl)(k为速率常数),测得v正和c(NOCl)的关系如表:
序号 | c(NOCl)/(mol·L-1) | v正/(mol·L-1·s-1) |
① | 0.30 | 3.60×10-9 |
② | 0.60 | 1.44×10-8 |
则n=_________;k=___________。
(3)25 ℃时,制备亚硝酰氯所涉及的热化学方程式和平衡常数如表:
序号 | 热化学方程式 | 平衡常数 |
① | 2NO2(g)+NaCl(s)NaNO3(s)+NOCl(g) ΔH1=a kJ/mol | K1 |
② | 4NO2(g)+2NaCl(s)2NaNO3(s)+ 2NO(g)+Cl2(g) ΔH2=b kJ/mol | K2 |
③ | 2NO(g)+Cl2(g)2NOCl(g) ΔH3 | K3 |
则该温度下,ΔH3=______kJ/mol;K3=______(用K1和K2表示)。
(4)25℃时,在体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0.08 mol NO和0.04 molCl2发生上述反应③,若反应开始与结束时温度相同,数字压强仪显示反应过程中压强(p)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曲线a所示,则ΔH3=______(填“>”“<”或“=”)0;若其他条件相同,仅改变某一条件,测得其压强(p)随时间(t)
的变化如图曲线b所示,则改变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K3=___________L/mol;在5 min时,再充入0.08 mol NO和0.04 molCl2,则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将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题目】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科研和环保等领域有着许多应用。
(1)除去硫酸铜溶液中混有的少量铁离子,可向溶液中加入Cu(OH)2,调节溶液的PH,铁离子就会全部转化为Fe(OH)3沉淀除去。
已知:常温下Fe(OH)3的溶度积Ksp=8.0×10-38,Cu(OH)2的溶度积Ksp=3.0×10-20,通常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等于1×10-5molL-1时就认为沉淀完全,设溶液中CuSO4的浓度为3.0molL-1,通过计算确定应调节溶液的pH范围是______。(已知lg5=0.7)
(2)为了研究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转化,某同学查阅资料并设计如下实验。
资料:AgSCN是白色沉淀,相同温度下,溶解度AgSCN>AgI
操作步骤 | 现象 |
步骤1:向2 mL 0.005 mol·L-1 AgNO3溶液中加入2 mL 0.005 mol·L-1 KSCN溶液,静置 | 出现白色沉淀 |
步骤2:取1 mL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1滴2 mol·L-1 Fe(NO3)3溶液 | 溶液变为红色 |
步骤3:向步骤2的溶液中继续加入5滴3 mol·L-1 AgNO3溶液 | 现象a,溶液红色变浅 |
步骤4:向步骤1余下的浊液中加入5滴3 mol·L-1 KI溶液 | 出现黄色沉淀 |
①写出步骤2中溶液变为红色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步骤3中现象a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用化学平衡原理解释步骤4中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