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2.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 | 实验室中制取少量的乙酸乙酯 | |
B. | 比较硫、碳、硅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 |
C. | 处理尾气 | |
D. | 测定黄铜(Cu、Zn合金)中Zn 的含量 |
分析 A.应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
B.可根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比较非金属性强弱;
C.氨气易溶于硫酸,难溶于四氯化碳,可防止倒吸;
D.排水量气法收集氢气,根据氢气的体积可以计算完全反应的锌的质量,进而可以求黄铜中锌的含量.
解答 解:A.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应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且导管不能插入液面下,故A错误;
B.若锥形瓶中生成气体,说明硫酸的酸性比碳酸强,烧杯中生成白色沉淀,说明碳酸的酸性比硅酸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越强,则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因此比较硫、碳、硅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方案合理,故B正确;
C.氨气易溶于硫酸,难溶于四氯化碳,四氯化碳的密度比硫酸溶液大,导管口伸入下层液体可以防止倒吸,逸出的氨气被稀硫酸完全吸收生成铵盐,故C正确;
D.锌是氢前金属,铜是氢后金属,前者与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的氢气难溶于水,水还能除去氢气中混有的氯化氢,排水量气法收集氢气,根据氢气的体积可以计算完全反应的锌的质量,进而可以求黄铜中锌的含量,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物质的制备、非金属性的比较、气体的收集以及含量的测定,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0.测知某一反应进程中,各物质浓度的有关数据如下:
xA(气)+yB(气)?zc(气)
起始浓度(mol/L)3.0 1.00
2s末浓度(mol/L)1.8 0.6 0.8
推算出各物质系数之比x:y:z为( )
xA(气)+yB(气)?zc(气)
起始浓度(mol/L)3.0 1.00
2s末浓度(mol/L)1.8 0.6 0.8
推算出各物质系数之比x:y:z为( )
A. | 2:1:3 | B. | 3:1:2 | C. | 3:2:1 | D. | 9:3:4 |
4.下列实验的现象与对应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向AgCl悬浊液中滴加NaI溶液 | 出现黄色沉淀 | Ksp(AgCl)>Ksp(AgI) |
B | 常温下将Al片放入浓硝酸中 | 无明显变化 | Al与浓硝酸不反应 |
C | 向AgNO3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 | 溶液澄清 | Ag+与NH3•H2O能大量共存 |
D | 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粉 | 粉末变红 | 铁与水在高温下发生反应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1.安全重于泰山,无论在化学实验室还是在家中进行实验或探究活动,都必须注意安全.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浓硫酸稀释时,应该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内壁慢慢注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 | |
B. | 不慎将汞滴落到桌面上,应立即用抹布抹掉,再用较多的水冲洗 | |
C. | 甲烷易燃烧,点燃前要验纯,乙烯可以直接点燃 | |
D. | 镁着火时可用二氧化碳扑灭 |
2.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物质的鉴别错误的是( )
A. | 用稀溴水检验溶液中的苯酚 | |
B. | 用NaOH溶液区分植物油与矿物油 | |
C. | 用燃烧、闻气味的方法区分人造丝和蚕丝 | |
D. | 用新制的Cu(OH)2悬浊液区分HCHO、HCOO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