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3.下列有关有机物结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与Br2发生1:1加成反应的产物有5种 | |
B. | 咖啡鞣酸在酸性条件下水解,产物均为手性分子 | |
C. | 乙醛和丙烯醛()不是同系物,但它们与H2充分反应后的产物是同系物 | |
D. | 分子中所有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上 |
分析 A、二烯烃可以发生1、2加成,1、4加成和3、4加成,据此判断即可;
B、产物中无手性碳;
C、乙醛是饱和一元醛,丙烯醛是不饱和一元醛,催化加氢后都生成饱和一元醛;
D、环己烷中均为亚甲基,亚甲基中C原子满足四面体结构,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 解:A、此有机物所处的双键位置,如图:,故可以发生1、2加成,3、4加成,5、6加成,1、6加成,1、4加成,总共有5种产物,故A正确;
B、产物中无手性碳,故B错误;
C、乙醛是饱和一元醛,丙烯醛是不饱和一元醛,催化加氢后都生成饱和一元醛,是同系物,故C正确;
D、环己烷中均为亚甲基,亚甲基中C原子满足四面体结构,故所有原子不可能共平面,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二烯烃的加成、手性碳原子的判断、同系物的概念、有机物结构的判断等,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3.在光照条件下,CH4与Cl2能发生取代反应.若将1mol CH4与Cl2反应,待反应完成后测得四种有机取代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CH3Cl):n(CH2Cl2):n(CHCl3):n(CCl4)=1:2:3:4,则消耗的Cl2为( )
A. | 1.0 mol | B. | 2.0 mol | C. | 3.0 mol | D. | 4.0 mol |
4.下列装置所示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 分离碘酒中 的碘和酒精 | B. | 实验室制取氨气 | ||
C. | 验证NH3的 溶解性 | D. | 比较Na2CO3、NaHCO3的热稳定性 |
1.黄铁矿石的主要成分为FeS2(含少量FeS,假设其他杂志中不含Fe、S元素.且高温下不发生化学变化),是我国大多数硫酸厂制取硫酸钠主要材料,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该黄铁矿石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将m1g该黄铁矿石的样品放入如下图装置(夹持和加热装置略)的石英管中,从a处不断地缓缓通入空气,高温灼烧黄铁矿样品至反应完全,得到红棕色固体和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实验一】测定硫元素的含量
(1)甲装置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装置乙中的溶液只吸收黄铁矿煅烧产生的二氧化硫;鼓入空气的作用是提供反应物氧气,排除装置中生成的二氧化硫,使二氧化硫完全被乙吸收.
(2)反应结束后乙瓶中的溶液需加足量H2O2溶液的目的是Na2SO3+H2O2=Na2SO4+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该黄铁矿石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frac{32{m}_{2}}{233{m}_{1}}$×100%(列出表达式即可).
【实验二】测定铁元素的含量
(4)②中,若用铁粉作还原剂,则所测得的铁元素的含量偏大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5)③中,需要用到的仪器除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外,还有250mL容量瓶.
(6)④中测定时,标准KMnO4溶液应装入酸式式滴定管,滴定至终点的实验现象为:最后一滴高锰酸钾溶液滴入时,溶液颜色突变为紫色,且在30s内不变色
(7)某同学一共进行了四次滴定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根据所给数据,计算该稀释液中Fe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Fe2+)=0.500mol/L.
将m1g该黄铁矿石的样品放入如下图装置(夹持和加热装置略)的石英管中,从a处不断地缓缓通入空气,高温灼烧黄铁矿样品至反应完全,得到红棕色固体和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实验一】测定硫元素的含量
(1)甲装置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装置乙中的溶液只吸收黄铁矿煅烧产生的二氧化硫;鼓入空气的作用是提供反应物氧气,排除装置中生成的二氧化硫,使二氧化硫完全被乙吸收.
(2)反应结束后乙瓶中的溶液需加足量H2O2溶液的目的是Na2SO3+H2O2=Na2SO4+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该黄铁矿石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frac{32{m}_{2}}{233{m}_{1}}$×100%(列出表达式即可).
【实验二】测定铁元素的含量
(4)②中,若用铁粉作还原剂,则所测得的铁元素的含量偏大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5)③中,需要用到的仪器除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外,还有250mL容量瓶.
(6)④中测定时,标准KMnO4溶液应装入酸式式滴定管,滴定至终点的实验现象为:最后一滴高锰酸钾溶液滴入时,溶液颜色突变为紫色,且在30s内不变色
(7)某同学一共进行了四次滴定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试验次数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消耗KmnO4溶液体积/mL | 25.00 | 25.03 | 20.00 | 24.97 |
8.已知反应:A(g)+B(g)═C(g)+D(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若此反应过程中有电子转移,可设计成原电池 | |
B. | 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 |
C. | A、B的键能总和小于C、D的键能总和 | |
D. | 该反应只有在加热条件下才能进行 |
5.已知1-18号元素的离子aW3+、bX+、CY2-、dZ-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
A. | 四种元素位于同一周期 | B. | 氢化物的稳定性H2Y>HZ | ||
C. | X与Y形成的化合物中必有离子键 | D. | 原子半径Z>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