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焦亚硫酸钠(Na2S2O5)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实验室用如图1所示装置制备Na2S2O5,实验步骤如下:
Ⅰ.在Na2CO3溶液中通入SO2至pH为4.1,生成NaHSO3溶液;
Ⅱ.加碳酸钠粉末调至pH为7~8;
Ⅲ.再通SO2至pH为4.1;
Ⅳ.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Na2S2O5晶体.
(1)制备焦亚硫酸钠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Na2S2O5溶于水且与水能反应,所得溶液显酸性,其原因是 .步骤Ⅲ中测定溶液的pH的方法是 ;pH>4.1时,则产品中会有副产物,其化学式是 .
(3)利用碘量法可测定Na2S2O5产品中+4价硫的含量,实验方案为:将一定量的Na2S2O5产品放入碘量瓶(带磨口塞的锥形瓶)中, ,重复如上步骤2次,记录数据.(实验中必须使用的试剂有:c1molL﹣1的标准碘溶液、c2molL﹣1的标准Na2S2O3溶液、冰醋酸、淀粉溶液、蒸馏水;已知:2Na2S2O3+I2═Na2S4O6+2NaI)
(4)含铬废水中常含有六价铬[Cr(Ⅵ)].利用Na2S2O5和FeSO47H2O先后分两个阶段处理含Cr2O72﹣的废水,实验结果如图.
①实验过程中溶液的pH不断升高的原因是 .
②已知:Ksp[Cr(OH)3]=6.4×10﹣31,lg2≈0.3,c(Cr3+)<1.0×10﹣5molL﹣1时视为完全沉淀.现将废水中Cr2O72﹣全部转化为Cr(OH)3而除去,需调节溶液的pH范围为 .
【答案】Na2CO3+2SO2═Na2S2O5+CO2Na2S2O5与水反应生成NaHSO3,NaHSO3在水中电离使溶液显酸性用pH计(或酸度计,或pH传感器)测定Na2SO3加入一定体积的过量的c1molL﹣1的标准碘溶液,再加入适量的冰醋酸和蒸馏水,充分反应一段时间,加入淀粉溶液,用c2molL﹣1标准Na2S2O3溶液滴定至溶液由蓝色恰好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读数Na2S2O5和FeSO47H2O与Cr2O72﹣反应时均消耗H+,使溶液的pH变大pH>5.6.
【解析】(1).由焦亚硫酸钠的制备过程可知,发生的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物是碳酸钠和二氧化硫,生成物为焦亚硫酸钠和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配平后可得: Na2CO3+2SO2═Na2S2O5+CO2
(2). Na2S2O5溶于水且与水能反应,所得溶液显酸性,其原因是Na2S2O5与水反应生成NaHSO3,NaHSO3在水中电离使溶液显酸性.步骤Ⅲ中测定溶液的pH的方法是用pH计(或酸度计,或pH传感器)测定;pH>4.1时,则产品中会有副产物,其化学式是Na2SO3 .
(3). 利用碘量法可测定Na2S2O5产品中+4价硫的含量,根据所提供的试剂,可以先加过量的标准碘液将焦亚硫酸钠氧化为硫酸钠,为增强碘液的氧化性,要加入适量的冰醋酸;再用淀粉做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过量的碘,根据标准碘液和硫代硫酸钠的用量可求出焦硫酸钠的含量(进一步可求出其中+4价S的含量),为了减少滴定误差,要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实验方案为:将一定量的Na2S2O5产品放入碘量瓶中,加入一定体积的过量的c1molL﹣1的标准碘溶液,再加入适量的冰醋酸和蒸馏水,充分反应一段时间,加入淀粉溶液,用c2molL﹣1标准Na2S2O3溶液滴定至溶液由蓝色恰好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读数,重复如上步骤2次,记录数据.
(4). ①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离子反应为,3S2O32-+4Cr2O72-+26H+=6SO42-+8Cr3++13H2O、6Fe2++Cr2O72-+14H+=6Fe3++2Cr3++7H2O,所以溶液的pH不断升高的原因是Na2S2O5和FeSO47H2O与Cr2O72﹣反应时均消耗H+,使溶液的pH变大.
②由沉淀溶解平衡Cr(OH)3Cr3++3OH-可知,因为c(Cr3+)<1.0×10﹣5molL﹣1时视为完全沉淀,所以c(OH-)>==4.0mol/L,即pH>5.6。所以将废水中Cr2O72﹣全部转化为Cr(OH)3而除去,需调节溶液的pH范围为pH>5.6.
【题目】某同学做同周期元素性质递交规律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如下表: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验证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2)实验用品:略。
(3)实验内容:(填写题给信息表中相应的实验现象,并在有空格处写出相对应的离子方程式)
实验方案 | 实验现象 | 有关离子方程式 |
不填 | 不填 | |
②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不填 | ______________ | |
④ | 不填 | 不填 |
⑤ | 不填 | ______________ |
⑥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4)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
(5)问题与讨论:
请从原子结构理论上简单说明具有上述结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