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实验室制乙烯时,产生的气体能使Br2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甲、乙同学用下列实验验证。(气密性已检验,部分夹持装置略)。
实验操作和现象:
操 作 | 现 象 |
点燃酒精灯, 加热至170℃ | Ⅰ:A中烧瓶内液体渐渐变黑 Ⅱ:B内气泡连续冒出,溶液逐渐褪色 |
…… | |
实验完毕, 清洗烧瓶 | Ⅲ:A中烧瓶内附着少量黑色颗粒状物,有刺激性气味逸出 |
(2)溶液“渐渐变黑”,说明浓硫酸具有 性。
(3)分析使B中溶液褪色的物质,甲认为是C2H4,乙认为不能排除SO2的作用。
① 根据甲的观点,使B中溶液褪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 乙根据现象Ⅲ认为产生了SO2,在B中与SO2反应使溶液褪色的物质是 。
③ 为证实各自观点,甲、乙重新实验,设计与现象如下:
| 设 计 | 现 象 |
甲 | 在A、B间增加一个装有某种试剂的洗气瓶 | Br2的CCl4溶液褪色 |
乙 | 与A连接的装置如下: | D中溶液由红棕色变为浅红棕色时,E中溶液褪色 |
b. 根据乙的设计,C中盛放的试剂是___ __。
c. 能说明确实是SO2使E中溶液褪色的实验是_ ___。
d. 乙为进一步验证其观点,取少量D中溶液,加入几滴BaCl2溶液,振荡,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浅红棕色消失,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 _。
(4)上述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
(1)(2分)
(2)脱水性(1分)
(3)① CH2=CH2 + Br2→ CH2Br—CH2Br(2分) ② H2O 、Br2(2分)
③ a NaOH 溶液(2分) b 浓硫酸(2分)
c 加热已经褪色的品红溶液,若红色恢复,证明是SO2使品红溶液褪色而不是Br2 (2分)
d SO2 + 2H2O +Br2 ="=" 4H+ +2Br- + SO42- 、SO42- + Ba2+ ="=" BaSO4↓ (2分)
或 SO2 + 2H2O +Br2 + Ba2+ ="=" 4H+ + 2Br- + BaSO4↓
(4)乙烯能使Br2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干燥的SO2不能使Br2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解析试题分析:(1)注意乙烯的制取温度是170℃,140℃条件下,乙醇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乙醚;(2)浓硫酸的脱水性,使得溶液变黑;(3)①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②乙认为Br2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是因为发生了反应SO2 + 2H2O +Br2 ="=" 4H+ +2Br- + SO42- ,故在B中与SO2反应使溶液褪色的物质是H2O 、Br2;③NaOH 溶液能除去二氧化硫;将气体先通过浓硫酸,除去水分,则SO2、H2O 、Br2三者不会发生反应,故Br2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只能是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但加热后,红色又恢复。
考点:化学实验
点评:对化学实验的考查是历年的高考重点,考生在备考中应注意对化学实验、化学仪器的相关知识的积累。
实验室用铜制取硫酸铜,将适量硝酸分多次加入到铜粉与稀硫酸的混合物中,加热使之反应完全,通过蒸发、结晶得到硫酸铜晶体。
(1)为了节约原料,硫酸和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最佳为:_ ;为了吸收该反应中产生的尾气,应选择下列装置(填字母)。
(2)为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两种方案:
方案1:以空气为氧化剂。将铜粉在仪器B中反复灼烧,使铜与空气充分反应生成氧化铜,再将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
方案2:将空气或氧气直接通人到铜粉与稀硫酸的混合物中,发现在常温下几乎不反应。向反应液中加少量FeSO4,即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铜。反应完全后,加物质甲调节pH,铁元素全部沉淀(一般认为铁离子的浓度下降到10-5mol·L-1,就认为沉淀完全),然后过滤、浓缩、结晶。
已知:Ksp(Cu(OH)2]=10-22, Ksp[Fe(OH)2]=10-16,Ksp[Fe(OH)3]=10-38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方案1中的B仪器名称是_。
②为了使铁元素全部沉淀,应调节pH至少为_。
③方案2中甲物质可选用的是_。
A.CaO | B.NaOH | C.CuCO3 | D.Cu2(OH)2CO3 E. Fe2(SO4)3 |
实验室制备1,2-二溴乙烷的反应原理如下:
可能存在的主要副反应有:乙醇在浓硫酸的存在下在l40℃脱水生成乙醚。
用少量的溴和足量的乙醇制备1,2—二溴乙烷的装置如下图所示:
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 乙醇 | 1,2-二溴乙烷 | 乙醚 |
状态 | 无色液体 | 无色液体 | 无色液体 |
密度/g · cm-3 | 0.79 | 2.2 | 0.71 |
沸点/℃ | 78.5 | 132 | 34.6 |
熔点/℃ | 一l30 | 9 | -1l6 |
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制各实验中,要尽可能迅速地把反应温度提高到170℃左右,其最主要目的是 ;(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引发反应 b.加快反应速度 c.防止乙醇挥发 d.减少副产物乙醚生成
(2)在装置C中应加入 ,其目的是吸收反应中可能生成的酸性气体:(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水 b.浓硫酸 c.氢氧化钠溶液 d.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3)判断该制备反应已经结束的最简单方法是 ;
(4)将1,2-二溴乙烷粗产品置于分液漏斗中加水,振荡后静置,产物应在 层(填“上”、“下”);
(5)若产物中有少量未反应的Br2,最好用 洗涤除去;(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水 b.氢氧化钠溶液 c.碘化钠溶液 d.乙醇
(6)若产物中有少量副产物乙醚.可用 的方法除去;
(7)反应过程中应用冷水冷却装置D,其主要目的是 ;但又不能过度冷却(如用冰水),其原因是 。
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A | 向等浓度且较稀的NaCl、KI混合 液中滴加AgNO3溶液 | 先出现黄色沉淀 | Ksp(AgCl)>Ksp(AgI) |
B | 向溶液x中滴加浓NaOH溶液, 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 试纸变蓝 | 原溶液中有NH4+ |
C | 溴乙烷与NaOH溶液共热后,加入 AgNO3溶液 | 未出现淡黄色沉淀 | 溴乙烷没有发生水解 |
D | 将SO2通入溴水中 | 溴水褪色 | SO2具有还原性 |
下列实验装置(部分固定装置略去)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可以进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 |
B.图2可以进行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
C.图3可验证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D.图4可检验食盐水通电后的部分产物 |
下列实验不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的是( )
序号 | 实验内容 | 实验目的 |
A | 向盛有10滴0.1 mol·L-1 AgN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0.1 mol·L-1 NaCl溶液,至不再有沉淀生成,再向其中滴加0.1 mol·L-1 Na2S溶液 | 证明AgCl能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Ag2S |
B | 向2 mL甲苯中加入3滴酸性KMnO4溶液,振荡;向2 mL苯中加入3滴酸性KMnO4溶液,振荡 | 证明与苯环相连的甲基易被氧化 |
C | 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CO2 | 证明碳酸的酸性比硅酸强 |
D |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再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 | 验证淀粉已水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