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测定某含镁3%~5%的铝镁合金(不含其他元素)中镁的质量分数,设计了下列三种不同实验方案进行探究,请根据他们的设计回答有关问题.[探究一]实验方案:铝镁合金溶于NaOH溶液,测定剩余固体质量.
问题讨论:
(1)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Al+2NaOH+2H2O═2NaAlO2+3H2↑.
(2)若实验中称取5.4g铝镁合金粉末样品,投入V mL 2.0mol/L 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则NaOH溶液的体积V mL≥97mL.
(3)实验中,当铝镁合金充分反应后,在称量剩余固体质量前,还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按顺序依次为过滤、洗涤、干燥固体.
[探究二]实验方案:称量x g铝镁合金粉末,放在如图1所示装置的惰性电热板上,通电使其充分灼烧.
问题讨论:
(4)欲计算Mg的质量分数,该实验中还需测定的数据是灼烧后固体的质量.
(5)假设实验中测出该数据为y g,则原铝镁合金粉末中镁的质量分数为$\frac{17x-9y}{2x}$(用含x、y的代数式表示).
[探究三]实验方案:铝镁合金溶于稀硫酸,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
问题讨论:
(6)同学们拟选用如图3的实验装置完成实验,你认为最简易的装置的连接顺序是a接edg(填接口字母,仪器不一定全选).
(7)同学们仔细分析(6)题中连接的实验装置后,又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
①装置中导管a的作用是使分液漏斗内气体压强与锥形瓶内气体压强相等,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时稀硫酸能顺利滴下.
②反应结束后发现量气管的液面高于干燥管的液面,此时应如何操作?将量气管向下移动使液面与干燥管中液面相平
③与(7)题图装置相比,用(6)题连接的装置进行实验时,将造成测量的气体体积偏大(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分析 (1)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与氢气;
(2)镁的质量分数最小时,金属铝的质量最大,需要的氢氧化钠溶液最多,实际需要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应大于或等于最大值,据此计算;
(3)根据反应后为不溶物和溶液两部分,要得到干燥固体需要的实验操作解答;
(4)根据Mg、Al都能够与氧气化学反应生成氧化物分析还需要知道的数据;
(5)设出金属镁和铝的物质的量,根据合金的质量和灼烧后的质量列式计算出镁的物质的量,再计算出镁的质量分数;
(6)根据装置的组装顺序:合金与酸反应,用排水量气法测定氢气的体积,其中盛水的试剂瓶导管一定要短进长出进行排序;
(7)①保持分液漏斗内气体压强与锥形瓶内气体压强相等,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时稀硫酸能顺利滴下;
②量气管的液面高,应该降低量气管的高度;
③根据稀硫酸滴入锥形瓶能够将空气排出分析.
解答 解:(1)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与氢气,反应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故答案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2)含镁为3%时,金属铝的含量最高,5.4g合金中铝的质量为,5.4g×(1-3%)=5.4×97%g,则:
2Al+2NaOH+2H2O=2NaAlO2 +3H2↑
54g 2mol
5.4g×97% V×10-3L×2.0mol/L
所以54g:(5.4g×97%)=2mol:(V×10-3L×2.0mol/L),解得:V=97,故V(NaOH溶液)≥97mL,
故答案为:97;
(3)反应后金属铝完全消耗,没有反应的为金属镁,称量金属镁之前需要经过过滤、洗涤、干燥操作,然后再称量固体质量,从而计算出合金中镁的含量,
故答案为:过滤、洗涤、干燥固体;
(4)Mg、Al均与氧气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则还需测定生成物的质量,
故答案为:灼烧后固体的质量;
(5)设xg铝镁合金粉末中含有n mol镁、zmol铝,则24n+27z=x①,
再根据反应关系式:Mg~MgO、Al~Al2O3,最后得到了yg氧化物,据此列式为:40n+51z=y②,
根据①②解得:z=$\frac{3y-5x}{18}$mol,铝的质量为:27g/mol×$\frac{3y-5x}{18}$mol=$\frac{9y-15x}{2}$g,合金中镁的质量分数为:$\frac{x-\frac{9y-15x}{2}}{x}$=$\frac{17x-9y}{2x}$,
故答案为:$\frac{17x-9y}{2x}$;
(6)装置的组装顺序:合金与酸反应,用排水量气法测定氢气的体积,其中盛水的试剂瓶导管一定要短进长出,利用增大压强原理将水排出,量筒中水的体积就是生成氢气的体积,量筒内导管应伸入量筒底部,故连接顺序为:(a)接(e)(d)接(g),
故答案为:e、d接g;
(7)①装置中导管a的作用是:保持分液漏斗内气体压强与锥形瓶内气体压强相等,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时稀硫酸能顺利滴下,滴入锥形瓶的稀硫酸体积等于进入分液漏斗的气体体积,从而消除由于加入稀硫酸引起的氢气体积误差,
故答案为:使分液漏斗内气体压强与锥形瓶内气体压强相等,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时稀硫酸能顺利滴下;
②由信息可知,量气管高,应该降低量气管的高度,即将量气管向下移动使液面与干燥管中液面相平,
故答案为:将量气管向下移动使液面与干燥管中液面相平;
③由于稀硫酸滴入锥形瓶中,即使不生成氢气,也会将瓶内空气排出,使所测氢气体积偏大,
故答案为:偏大.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含量的测定、对实验原理与装置的理解、实验方案设计等,难度中等,理解实验原理是解题的关键,是对知识的综合考查,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CS2+3Cl2 $\stackrel{95~100℃}{→}$ CCl4+S2Cl2; ②2S+Cl2$\stackrel{50~60℃}{→}$S2Cl2.
已知S2Cl2不稳定,在水中易发生歧化反应(一部分硫元素化合价升高,一部分硫元素化合价降低)反应设计的几种物质的熔、沸点如表:
物质 | S | CS2 | CCl4 | S2Cl2 |
沸点/℃ | 445 | 47 | 77 | 137 |
熔点/℃ | 113 | 一109 | 一23 | -77 |
(1)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MnO2+4H++2Cl-$\frac{\underline{\;\;△\;\;}}{\;}$Mn2++Cl2↑+2H2O.
(2)D中冷凝管起到导气和冷凝双重作用,冷却水进水口是a(填“a”或“b”)下列均为中学教材中的实验.也可以采用类似D装置的冷凝方式的有I、Ⅱ、Ⅲ(填序号)
Ⅰ.石油分馏Ⅱ.制取溴苯Ⅲ.制取乙酸乙酯Ⅳ.制备氨气
(3)A部分仪器装配时,放好铁架台后,应先固定酒精灯(填仪器名称),整套装置装配完毕后,应先进行气密性检查,再添加试剂.实验完毕,A中不再产生氯气时,可拆除装置.拆除时,最先的操作应当是将E中长导管移开液面.
(4)实验过程中,若缺少C装置,则发现产品浑浊不清,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S2Cl2+2H2O=3S↓+SO2↑+4HCl↑.实验完毕,当把剩余浓盐酸倒入E烧杯中与吸收了尾气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时,发现有少量黄绿色刺激性气体产生,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ClO-+2H++Cl-=Cl2↑+H2O(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5)反应结束后从锥形瓶内混合物中分离出产品的方法是蒸馏,分离产品必需的主要玻璃仪器有蒸馏烧瓶;温度计(填两种仪器名称).
A. | NO中有少量的NO2:用水洗涤后再干燥 | |
B. | 食盐中有少量的NH4Cl:加过量的烧碱溶液后加热蒸干 | |
C. | N2中有少量的O2:通过灼热的铜网 | |
D. | CO2中混有少量的SO2气体:通过饱和NaHSO3溶液洗气 |
①4Al(s)+3O2(g)=2Al2O3(s);△H=-2834.9kJ/mol;
②4Al(s)+2O3(g)=2Al2O3(s);△H=-3119.1kJ/mol.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 等质量的O2比O3的能量低,由O2变O3为放热反应 | |
B. | 等质量的O2比O3的能量高,由O2变O3为吸热反应 | |
C. | O2比O3稳定,3O2(g)═2O3(g)△H=-284.2 kJ/mol | |
D. | O2比O3稳定,3O2(g)═2O3(g)△H=+284.2 kJ/mol |
A. | 电池工作时,储氢合金作负极 | |
B. | 电池充电时,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 |
C. | 电池工作时,负极反应式:LaNi5H6+6OH--6e-═LaNi5+6H2O | |
D. | 电池放电时,电子由正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负极 |
A. | ||
B. | ||
C. | ||
D. |
A. | 6摩尔 | B. | 4摩尔 | C. | 16摩尔 | D. | 8摩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