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4.具有令人愉快香味的铃兰醛可用如下路线合成:已知: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名称2-甲基丙烯(或异丁烯);如图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有(填反应编号)②④.
(2)C的同系物分子式通式:CnH2n-6(n≥6);D的官能团的结构简式:-COOR(R为烃基).
(3)写出一种检验铃兰醛含醛基的化学方程式:.
(4)反应⑥中常有副产物M(C17H22O)的产生M的结构简式为.
(5)写出反应⑧的化学方程式:.
(6)N是D的芳香族同分异构体,与D具有相同官能团,但能发生银镜反应,苯环上仅含一个取代基,且该取代基核磁共振氢谱有3个吸收峰.写出符合上述条件的所有N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分析 由A、B的分子式判断A到B的反应是加成反应,由B、C的分子式可知,B发类似信息中取代反应生成C,由C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的产物的结构,可以推得C的结构简式为,进而可推知A为CH2=C(CH3)2,B为(CH3)3CCl,C生成D的反应是酯化反应,则D的结构简式为,E到F发生类似信息中的加成反应,结合铃兰醛的结构,可知F的结构简式为,根据F的结构再比较D、E的分子式,D发生还原反应生成E,判断E的结构简式为,F到铃兰醛的转化中碳碳双键被消除,则F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G为,G再发生催化氧化生成铃兰醛,据此答题;
解答 解:由A、B的分子式判断A到B的反应是加成反应,由B、C的分子式可知,B发类似信息中取代反应生成C,由C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的产物的结构,可以推得C的结构简式为,进而可推知A为CH2=C(CH3)2,B为(CH3)3CCl,C生成D的反应是酯化反应,则D的结构简式为,E到F发生类似信息中的加成反应,结合铃兰醛的结构,可知F的结构简式为,根据F的结构再比较D、E的分子式,D发生还原反应生成E,判断E的结构简式为,F到铃兰醛的转化中碳碳双键被消除,则F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G为,G再发生催化氧化生成铃兰醛,
(1)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A为CH2=C(CH3)2,A的名称为2-甲基丙烯 (或异丁烯),属于取代反应的有②④,
故答案为:2-甲基丙烯 (或异丁烯);②④;
(2)C为,C的同系物分子式通式为CnH2n-6(n≥6),D的结构简式为,D的官能团的结构简式为-COOR(R为烃基),
故答案为:CnH2n-6(n≥6);-COOR(R为烃基);
(3)可以用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检验铃兰醛中的醛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4)E向G转化的过程中,常伴有分子式为C17H22O的副产物K产生,因为G分子中仍存在醛基,可以与甲醛继续发生类似已知①的反应,所以K的结构简式为,
故答案为:
(5)反应⑧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6)D的结构简式为,N是D的芳香族同分异构体,与D具有相同官能团,但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含胡甲酸酯,苯环上仅含一个取代基,且该取代基核磁共振氢谱有3个吸收峰,说明该取代基上有三种位置的氢原子,则符合上述条件的所有N的结构简式为,
故答案为:.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推断与合成,充分利用有机物的分子式与结构进行分析解答,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官能团的性质与转化,侧重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能力、自学能力与知识迁移应用,难度中等.
A. | 两种原子,如果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 |
B. | 两种微粒,若质量数不同,则其化学性质一定不同 | |
C. | 两种微粒,若质量数相同,则其化学性质一定相同 | |
D. | 微粒的核外电子数相同,则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
A. | 在K2SO4与BaCl2两溶液反应时,增大压强 | |
B. | Fe与稀硫酸反应制取H2时,改用浓硫酸 | |
C. | Al在氧气中燃烧生成A12O3,将Al片改成Al粉 | |
D. | Na与水反应时增大水的用量 |
A. | 氢氧化铝、碳酸钠都是常见的胃酸中和剂 | |
B. | 长期摄入肉、蛋、鱼偏多易导致血液偏酸性 | |
C. | 碘酒中的碘因有还原性而起到杀菌消毒作用 | |
D. | 碘盐、铁强化酱油等营养强化剂适合所有人食用 |
A. | 原子半径比较:X<Y<Z<W | |
B. | X的氢化物沸点一定低于Y的氢化物 | |
C. | Y的氢化物稳定性一定弱于W的氢化物 | |
D. | 短周期所有元素中,Z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最强 |
①装置甲可防止铁钉生锈
②装置乙可除去乙烯中混有的乙炔
③装置丙可验证HCl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
④装置丁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
⑤装置戊可用于收集H2、CO2、Cl2、HCl、NO2等气体.
A. | ①⑤ | B. | ②④ | C. | ③④ | D. | ③⑤ |
A. | 与稀H2SO4共热后,加入足量的NaOH | |
B. |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共热 | |
C. | 与稀H2SO4共热后,加入足量的NaHCO3 | |
D. | 与足量的NaOH溶液共热后,再滴加过量的盐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