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根据以下装置图,填表并回答问题:

B紫色石蕊试剂  C品红溶液   D氢硫酸  E 溴水
(1)D瓶中的现象出现浅黄色沉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H2S+SO2═3S↓+2H2O.
(2)F的作用是除去SO2气体,避免污染空气,F中盛放的液体可以是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SO2+2NaOH═Na2SO3
(3)B、C、D E四瓶现象体现了SO2的化学性质,依次写出SO2的化学性质酸性、漂白性、氧化性、还原性.

分析 (1)硫化氢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淡黄色沉淀S单质,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二氧化硫有毒,需要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为酸性氧化物,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钠,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二氧化硫溶液显示酸性,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二氧化硫能够使品红溶液褪色;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生成S单质,根据化合价变化可知二氧化硫表现了氧化性;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能够与溴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解答 解:(1)硫化氢与二氧化硫的反应为:H2S+SO2═3S↓+2H2O,所以D瓶中出现浅黄色沉淀,
故答案为:出现浅黄色沉淀;H2S+SO2═3S↓+2H2O;
(2)二氧化硫是一种有毒气体,为了避免污染空气,多余的二氧化硫需要用碱液吸收,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2NaOH═Na2SO3
故答案为:除去SO2气体,避免污染空气;NaOH溶液; SO2+2NaOH═Na2SO3
(3)二氧化硫溶液显示酸性,所以B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证明了二氧化硫具有酸性;二氧化硫通入C中的品红溶液时,品红溶液褪色,证明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发生反应为:SO2+2NaOH═Na2SO3,该反应中硫元素化合价从+4变为0价,化合价降低被还原,二氧化硫在反应中表现了氧化性;二氧化硫能够被溴水氧化呈硫酸,二氧化硫表现了还原性,
故答案为:酸性;漂白性;氧化性;还原性.

点评 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硫的制取与性质,题目难度中等,明确二氧化硫的性质及检验方法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二氧化硫漂白原理,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化学实验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5.硫元素有多种化合价,可形成多种化合物.
(1)常温下用1mol•L-1100mL NaOH溶液恰好完全吸收0.1mol SO2气体,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OH-=HSO3-;该溶液pH<7的原因是因有HSO3-存在HSO3-?H++SO32-和HSO3-+H2O?H2SO3+OH-,HSO3-电离程度强于水解程度(结合方程式回答).以石墨作电极,电解该物质的饱和溶液时,只有一个电极产生气体,写出阳极的电极反应式HSO3-+H2O-2e-=SO42-+3H+
(2)请按照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0.1mol/LNa2SO3溶液中的离子浓度c(Na+)>c(SO32-)>c(OH-)>c(HSO3-)>c(H+).Na2SO3溶液放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减小(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某同学在常温下设计如下实验流程探究Na2S2O3的化学性质.
pH=8←$\underset{\stackrel{①}{←}}{pH试纸}$Na2S2O3溶液$→_{同时加过量BaCl_{2}溶液}^{②加入足量氯水}$白色沉淀B
实验①可说明B(填字母)
A.该Na2S2O3溶液中水电离的c(OH-)=10-8mol/L
B.H2S2O3是一种弱酸
C.Na2S2O3是一种弱电解质
D.Na2S2O3水解方程式为S2O32-+2H2O?H2S2O3+2OH-
写出实验②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S2O32-+5H2O+4Cl2+Ba2+=2BaSO4↓+8Cl-+10H+
(4)实验室制得的Na2S2O3粗晶体中往往含有少量杂质.为了测定粗产品中Na2S2O3•5H2O的含量,一般采用在酸性条件下用KMnO4标准液滴定的方法(假定粗产品中杂质与酸性KMnO4溶液不反应).
称取1.28g的粗样品溶于水,用0.40mol/L KMnO4溶液(加入适量硫酸酸化)滴定,当溶液中S2O32-全部被氧化时,消耗KMnO4溶液体积20.00mL.(5S2O32-+8MnO4-+14H+=8Mn2++10SO42-+7H2O).试回答:
①此滴定实验是否需要指示剂否(填“是”或“否”),KMnO4溶液置于酸性 (填“酸式”或“碱式”)滴定管中.
②若滴定时振荡不充分,刚看到溶液局部变色就停止滴定,则会使样品中Na2S2O3•5H2O的质量分数的测量结果偏小(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③产品中Na2S2O3•5H2O的质量分数为96.9%.(Na2S2O3•5H2O式量:248)(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