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9.水解反应是中学化学中的一大类反应.
(1)在 ①酸 ②碱 ③盐 ④不饱和烃 ⑤卤代烃 ⑥醇 ⑦醛 ⑧酯 ⑨低聚糖 ⑩蛋白质等物质中,能发生水解的物质有③⑤⑧⑨⑩(填编号).蔗糖水解的产物名称为葡萄糖、果糖.
(2)写出二甲基二氯硅烷[(CH32SiCl2]水解得到二甲基硅二醇的化学方程式::(CH32SiCl2+2H2O-→(CH32Si(OH)2+2HCl.
(3)溴乙烷水解实验的操作为:取一支试管,加入0.5 mL溴乙烷,再加入2 mL 5% 的NaOH溶液,充分振荡后静置,待液体分层后,用滴管小心吸取10滴上层水溶液,转入另一盛有10mL稀HNO3溶液的试管中,然后加入3滴2% 的AgNO3溶液,观察反应现象.
请根据上述操作回答以下问题:
①本实验中涉及溴乙烷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大,稀HNO3的作用是中和过量的NaOH使溶液呈酸性.
②甲同学在盛溴乙烷和NaOH溶液的试管口塞紧带长玻璃管的单孔橡皮塞,然后水浴加热数分钟,最后液体不再分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2Br+NaOH$→_{△}^{H_{2}O}$ CH3CH2OH+NaBr.
③乙同学认为:要证明上述实验中溴乙烷发生了水解反应,需要先做一个对比实验证明溴乙烷自身不能电离出溴离子,此实验操作步骤和现象是另取一支试管,加少量溴乙烷和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振荡、静置,无沉淀产生.

分析 (1)能发生水解的无机物有:盐,能发生水解的有机物有:卤代烃、酯、二糖、多糖、油脂以及蛋白质等;
蔗糖水解的产物为葡萄糖和果糖;
(2)二甲基二氯硅烷[(CH32SiCl2]水解得到(CH32Si(OH)2和HCl,根据水解原理配平;
(3)①根据题意可知溴乙烷与水分层,且在水的下层;加稀HNO3酸化,以排除AgOH的影响;
②根据溴乙烷和NaOH溶液共热会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乙醇和溴化钠书写方程式;
③证明溴乙烷自身不能电离出溴离子,即检验溴离子,用稀硝酸和AgNO3溶液.

解答 解:(1)能发生水解的物质有:③盐⑤卤代烃 ⑧酯 ⑨低聚糖 ⑩蛋白质;蔗糖水解得到为葡萄糖和果糖;
故答案为:③⑤⑧⑨⑩;葡萄糖、果糖;
(2)二甲基二氯硅烷[(CH32SiCl2]水解得到(CH32Si(OH)2和HCl,化学方程式为:(CH32SiCl2+2H2O-→(CH32Si(OH)2+2HCl;
故答案为:(CH32SiCl2+2H2O→(CH32Si(OH)2+2HCl;
(3)①溴乙烷与水分层,且在水的下层,则说明溴乙烷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大;加稀HNO3中和过量的NaOH使溶液呈酸,以排除AgOH的影响;
故答案为: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大;中和过量的NaOH使溶液呈酸性;
②溴乙烷和NaOH溶液共热反应生成乙醇和溴化钠,方程式为:CH3CH2Br+NaOH$→_{△}^{H_{2}O}$ CH3CH2OH+NaBr;
故答案为:CH3CH2Br+NaOH$→_{△}^{H_{2}O}$ CH3CH2OH+NaBr;
③检验溴离子,用稀硝酸和AgNO3溶液;具体为:另取一支试管,加少量溴乙烷和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振荡、静置,无沉淀产生;
故答案为:另取一支试管,加少量溴乙烷和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振荡、静置,无沉淀产生.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把握习题中的信息及知识迁移应用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4.某学习小组做以下实验:在溴水中加入足量乙醛溶液,充分反应,溴水褪色.为探究褪色的原因,他们提出了如下三种猜想:
①溴水中的Br2可能与乙醛发生取代反应
②乙醛分子中含有不饱和键,溴水可能与乙醛发生加成反应
③乙醛具有还原性,溴水可能将乙醛氧化为乙酸,Br2转化为HBr
为探究哪一种猜想正确,研究小组提出了如下两种方案:
方案(一):检验褪色后溶液的酸碱性,确定其发生哪类反应
方案(二):测定反应前溴水中Br2的物质的量和反应后 Br-的物质的量,确定其发生哪类反应.
(1)方案(一)是否可行?不可行 (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溴水与乙醛发生取代反应和乙醛被溴水氧化都有HBr生成,溶液均呈酸性.
(2)假设测得反应前溴水中Br2的物质的量为a mol,若测得反应后n(Br-)=amol,则说明溴水与乙醛发生了取代反应;若测得反应后n(Br-)=0mol,则说明溴水与乙醛发生了加成反应;若测得反应后n(Br-)=2amol,则说明溴水将乙醛氧化为乙酸
(3)向含Br20.01mol的溴水中加入足量乙醛使其褪色,然后加过量的AgNO3溶液,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到固体3.76克.已知CH3COOAg易溶于水,通过计算,判断溴水与乙醛发生的反应为③  (填猜想号),溴水与乙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O+Br2+H2O→CH3COOH+2HBr.
(4)已知柠檬醛的结构简式为,若要检验出其中的碳碳双键,方法是先加足量的银氨溶液使醛基氧化,然后再加入酸性的KMnO4溶液,若酸性KMnO4溶液的紫色褪去,证明有碳碳双键存在.
1.甲、乙两同学为探究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能否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和A中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操作和现象:
操作现象
关闭弹簧夹,滴加一定量浓硫酸,加热A中有白雾生成,铜片表面产生气泡
B中有气泡冒出,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C中产生白色沉淀,液面上方略显浅棕色并逐渐消失
打开弹簧夹,通入N2,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关闭
---
从B、C中分别取少量白色沉淀,加稀盐酸均未发现白色沉淀溶解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2H2SO4$\stackrel{△}{→}$CuSO4+SO2↑+2H2O.
(2)C中白色沉淀是Ba2SO4,该沉淀的生成表明SO2具有还原性.
(3)C中液面上方生成浅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2NO+O2=2NO2
(4)分析B中不溶于稀盐酸的沉淀产生的原因,甲认为是空气参与反应,乙认为是白雾参与反应.
①为证实各自的观点,在原实验基础上:甲在原有操作之前增加一步操作,该操作是通N2一段时间,排除装置中的空气;乙在A、B间增加洗气瓶D,D中盛放的试剂是饱和NaHSO3溶液.
②进行实验,B中现象:甲--有大量白色沉淀;乙--有少量白色沉淀检验白色沉淀,发现均不溶于稀盐酸.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现象异同的原因:甲:SO42-+Ba2+→BaSO4↓,乙:2Ba2++2SO2+O2+2H2O→2BaSO4↓+4H+
白雾的量远多于装置中O2的量.
(5)合并(4)中两同学的方案进行实验.B中无沉淀生成,而C中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得出的结论是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不能反应生成BaSO3沉淀.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