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9.温州某地市场销售的某种食用精制盐包装袋上有如下说明:产品标准 | GB5461 |
产品等级 | 一级 |
配 料 | 食盐、碘酸钾、抗结剂 |
碘含量(以I计) | 20~50mg/kg |
分装时期 | |
分装企业 |
①Na2SO3稀溶液与I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I2+SO32-+H2O=2I-+SO42-+2H+.
②某学生设计回收四氯化碳的操作步骤为:
a.将碘的四氯化碳溶液置于分液漏斗中; b.加入适量Na2SO3稀溶液; c.分离出下层液体.
以上设计中遗漏的操作及在上述步骤中的位置是在步骤b后,增加操作:将分液漏斗充分振荡后静置.
(2)已知:I2+2S2O32-=2I-+S4O62-.某学生测定食用精制盐的碘含量,其步骤为:
a.准确称取wg食盐,加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得1L溶液;
b.取100mL溶液,用稀硫酸酸化,加入足量KI溶液,使KIO3与KI反应完全;
c.以淀粉为指示剂,逐滴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0×10-3mol•L-1的Na2S2O3溶液10.0mL,恰好反应完全.
根据以上实验和包装袋说明,所测精制盐的碘含量是(以含w的代数式表示)$\frac{12700}{3w}$mg/kg.
(3)将I2溶于KI溶液,在低温条件下,可制得KI3•H2O.该物质作为食盐加碘剂是否合适?否(填“是”或“否”),并说明理由KI3•H2O,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且加热碘易升华.
(4)对含Fe2+较多的食盐(假设不含Fe3+),可选用KI作为加碘剂.请设计实验方案,检验该加碘盐中的Fe2+:在少是食盐样品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呈无色,再加入氯水或双氧水,溶液呈血红色,则样品中有Fe2+.
分析 (1)①Na2SO3稀溶液与I2反应,Na2SO3被氧化为硫酸钠,I2被还原为I-,结合反应的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配平;
溶液呈蓝色,随反应I2+2S2O32-=2I-+S4O62-进行,溶液中没有碘,溶液由蓝色为无色;
②Na2SO3稀溶液与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不互溶,分层,要使Na2SO3与碘反应,应充分振荡使其接触;
(2)根据题意,Na2S2O3的物质的量为2.0×10-3mol•L-1×10.0L×10-3mol=2.0×10-5mol,根据反应I2+2S2O32-=2I-+S4O62-可知,的物质的量为1.0×10-5mol,再根据5I-+6H++IO3-=3I2+3H2O,可知食盐中碘酸钾的物质的量为$\frac{1}{3}$×10-5mol,据此计算精制盐的碘含量;
(3)将I2溶于KI溶液,在低温条件下,可制得KI3•H2O,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且加热碘易升华,据此答题;
(4)检验加碘盐中的Fe2+,可以根据亚铁离子遇KSCN溶液不呈色,被氧化成铁离子后呈血红色,据此答题.
解答 解:(1)①Na2SO3稀溶液与I2反应,Na2SO3被氧化为硫酸钠,I2被还原为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I2+SO32-+H2O=2I-+SO42-+2H+,
故答案为:I2+SO32-+H2O=2I-+SO42-+2H+;
②Na2SO3稀溶液与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不互溶,分层,要使Na2SO3与碘反应,应充分振荡使其接触.所以在步骤b后,增加操作:将分液漏斗充分振荡后静置,
故答案为:在步骤b后,增加操作:将分液漏斗充分振荡后静置;
(2)根据题意,Na2S2O3的物质的量为2.0×10-3mol•L-1×10.0L×10-3mol=2.0×10-5mol,根据反应I2+2S2O32-=2I-+S4O62-可知,的物质的量为1.0×10-5mol,再根据5I-+6H++IO3-=3I2+3H2O,可知食盐中碘酸钾的物质的量为$\frac{1}{3}$×10-5mol,所以精制盐的碘含量为$\frac{\frac{1}{3}×10{\;}^{-5}mol×127g/mol}{\frac{100}{1000}wg}$=$\frac{12700}{3w}$mg/kg,
故答案为:$\frac{12700}{3w}$;
(3)将I2溶于KI溶液,在低温条件下,可制得KI3•H2O,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且加热碘易升华,所以不能用KI3•H2O作为食盐加碘剂,
故答案为:否;KI3•H2O,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且加热碘易升华;
(4)检验加碘盐中的Fe2+,可以根据亚铁离子遇KSCN溶液不呈色,被氧化成铁离子后呈血红色,所以操作为在少是食盐样品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呈无色,再加入氯水或双氧水,溶液呈血红色,则样品中有Fe2+,
故答案为:在少是食盐样品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呈无色,再加入氯水或双氧水,溶液呈血红色,则样品中有Fe2+.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及有关计算,需要注意的是求食盐中碘的含量不是碘酸钾的含量,中等难度.
A. | 利用外接直流电源保护铁质建筑物,属于电化学中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 |
B. | 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是常用的反应速率理论,其中过渡态理论可解释温度、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
C. | 人们通常用标准燃烧热或热值来衡量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大小,其中标准燃烧热是指101kPa下,1g物质完全燃烧的反应热 | |
D. | 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因素,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
A. | 铁与稀硫酸反应 | B. | 灼热的碳与CO2的反应 | ||
C. | 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 D. | 乙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
①氯气 ②盐酸 ③新制氯水 ④氯气的酒精溶液 ⑤盐酸酸化的漂白粉溶液.
A. | ③⑤ | B. | ③④⑤ | C. | ①②③ | D. | ①③④ |
W | X | Y | ||
Z | M | Q |
A. | W、X、Y中最简单氢化物稳定性最弱的是Y | |
B. | Q元素形成的单质微粒间作用力除了分子间作用力还含有共价键 | |
C. | M元素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一定强于Z | |
D. | 电解饱和的NaM溶液可以制取H2和NaMX |
A. | HCO3-→CO2 | B. | KClO3→KCl | C. | FeO→Fe3O4 | D. | MnO4-→Mn2+ |
A. | CH3-CH=CH2和 | |
B. | CH3CH2CHBrCH2Br 和CH3CHBrCH2Br | |
C. | 苯与溴苯 | |
D. | CH2=CH-CH=CH2和CH3-CH2-CH2-C≡CH |
CH3COOH | H2CO3 | H2S | H3PO4 |
1.8×10-5 | K1=4.3×10-7 K2=5.6×10-11 | K1=9.1×10-8 K2=1.1×10-12 | K1=7.5×10-3 K2=6.2×10-8 K3=2.2×10-13 |
(2)多元弱酸的二级电离程度远小于一级电离的原因是一级电离产生的H+对二级电离有抑制作用.
(3)同浓度的CH3COO-、HCO3-、CO32-、S2-结合H+的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S2->CO32->HCO3->CH3COO-.
(4)在温度相同时,各弱酸的K值不同,K值越大酸越强(填“强”或“弱”).
(5)根据K值大小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CH3COOH+H2PO4-不能(填“能”或“不能”,下同) H2CO3+HS-能.
A. | 质子数为8、中子数为10的氧原子:${\;}_{8}^{18}$O | |
B. | 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 |
C. | 水分子的电子式: | |
D. | 乙酸甲酯的结构简式HCOOC2H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