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4.为了将混有K2SO4、MgSO4的KNO3固体提纯,并制得纯净的KNO3溶液,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1)操作①为(加水)溶解;
(2)操作②~④加入的试剂可以为Ba(NO3)2、K2CO3、KOH.
(3)如何判断SO42-已除尽,简述实验操作取少许滤液,先加入盐酸酸化,再向其中加入少量Ba(NO3)2溶液,若不变浑浊,表明SO42-已除尽;
(4)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多次沉淀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多次过滤,理由生成的沉淀可一次性过滤,如果分步过滤会使操作复杂化.
(5)该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不合理(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调节溶液的pH不能用盐酸,而应该用硝酸,否则会引入Cl-.
分析 由流程可知,混有K2SO4、MgSO4的KNO3固体溶解,配制成溶液,先加氢氧化钾溶液,除去镁离子,生成C含有氢氧化镁沉淀,再加硝酸钡溶液,除去硫酸根,生成硫酸钡沉淀,再加碳酸钾,除去多余的钡离子,过滤除去沉淀得到滤液,在滤液中加入硝酸,除去多余的碳酸钾和氢氧化钾,硝酸易挥发,加热煮沸,制得纯净的KNO3溶液(E),加入盐酸调节溶液的pH会引进Cl-,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 解:(1)由流程可知,操作①为(加水)溶解,配制成溶液,故答案为:(加水)溶解;
(2)操作②所加的试剂为Ba(NO3)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SO42-═BaSO4↓,操作③所加的试剂为K2CO3,用于除去钡离子,离子反应方程式为Ba2++CO32-═BaCO3↓,试剂④为KOH,发生Mg2++2OH-═Mg(OH)2↓,除去镁离子,
故答案为:Ba(NO3)2、K2CO3、KOH;
(3)判断SO42-已除尽,其实验操作为取少许滤液,先加入盐酸酸化,再向其中加入少量Ba(NO3)2溶液,若不变浑浊,表明SO42-已除尽,
故答案为:取少许滤液,先加入盐酸酸化,再向其中加入少量Ba(NO3)2溶液,若不变浑浊,表明SO42-已除尽;
(4)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多次沉淀不需要多次过滤,因生成的沉淀可一次性过滤,如果分步过滤会使操作复杂化,
故答案为:不需要;生成的沉淀可一次性过滤,如果分步过滤会使操作复杂化;
(5)该同学设计实验不合理,因调节溶液的pH不能用盐酸,而应该用硝酸,否则会引入Cl-,
故答案为:不合理;调节溶液的pH不能用盐酸,而应该用硝酸,否则会引入Cl-.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以及制备,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和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的异同,考虑实验设计的严密性,题目难度中等.
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
A | 将铝片放入盐酸中 | 产生气泡的速率开始时较慢,随后加快,后来又逐渐减慢 | H+的浓度是影响反应速率的唯一因素 |
B | 将形状大小相近的Mg和Al片分别放入相同浓度的盐酸中 | Mg与盐酸反应比Al剧烈 | Mg比Al的金属性强 |
C | 氢气在氯气中点燃 | 有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 | 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
D | 将一小块钠投入冷水中 | 钠熔化成小球 | 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低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A. | 乙醇与浓氢溴酸反应:CH3CH2OH+HBr→CH3CH2Br+H2O | |
B. | 乙酸乙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CH3COOC2H5+H2O$→_{△}^{稀硫酸}$CH3COOH+C2H5OH | |
C. | 乙醛与银氨溶液反应:CH3CHO+2Ag(NH3)2OH$\stackrel{△}{→}$CH3COONH4+2Ag↓+3NH3+H2O | |
D. | 蔗糖在催化剂作用下水解:C12H22O11(蔗糖)+H2O$→_{△}^{稀硫酸}$2C6H12O6(果糖) |
A. | 2?2-二甲基戊烷 | B. | 2-乙基戊烷 | C. | 2?3-二甲基戊烷 | D. | 3-乙基己烷 |
A. | 煤的干馏可以得到苯、甲苯等芳香烃 | |
B. | 防腐剂福尔马林(含HCHO)可用作食品保鲜剂 | |
C. | “乙醇汽油”是在汽油中加入乙醇生成的一种新化合物 | |
D. | 风化、潮解、煤的气化、煤的液化和石油分馏等都是物理变化 |
A. | 被其他卤素单质从其卤化物中置换出来的可能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 | |
B. | 单质的颜色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加深 | |
C. | 它们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多 | |
D. | 它们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