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1.下列变化中,不需破坏化学键的是( )A. | 加热氯化铵 | B. | 干冰气化 | C. | 食盐熔化 | D. | 氯化氢溶于水 |
分析 化学变化中及电离过程一定破坏化学键,原子晶体熔化也破坏化学键,非电解质的溶解、分子形态的变化中化学键不变,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A.加热氯化铵,分解生成氨气和HCl,化学键断裂和生成,故A不选;
B.干冰气化,只发生形状变化,只破坏分子间作用力,故B选;
C.食盐熔化发生电离,破坏离子键,故C不选;
D.氯化氢溶于水,发生电离,破坏共价键,故D不选;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键,为高频考点,把握化学键的形成及化学键判断的一般规律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下列A、B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其中可以组成AB2型共价化合物的是( )
A. | 19和16 | B. | 6和8 | C. | 12和8 | D. | 10和2 |
19.化学与社会、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 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利用蓝绿藻等低等植物和微生物在阳光作用下使水分解产生氢气 | |
B. | 贮氢金属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可以吸附氢气,如镧镍合金(LaNi5)可以吸附氢气形成LaNi5H6,其中H元素仍以H2分子形式存在 | |
C. | 氢气因具有高热值、燃烧产物无污染等优点而被看成是理想的绿色能源 | |
D. | 燃烧树枝取热、将植物秸杆制沼气、用淀粉制乙醇都是人们利用生物质能的方式 |
16.9.2g有机物A充分燃烧后生成17.6gCO2和10.8g水,A在铜的催化作用下与氧气反应生成B,B能继续氧化生成C,A和C在浓硫酸作用下共热能生成D,D与稀硫酸共热又能生成A和C.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 B和D具有相同的最简式 | |
B. | A、B、C均含C、H、O三种元素,且含氧量A<B<C | |
C. | B能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光亮的银镜 | |
D. | A、C均能与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且等物质的量的A和C分别与足量钠反应生成的氢气A<C |
20.已知下列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
①Fe2O3(s)+3CO(g)=2Fe(s)+3CO2(g)△H=-24.8 kJ/mol
②Fe2O3(s)+$\frac{1}{3}$CO(g)=$\frac{2}{3}$Fe3O4(s)+$\frac{1}{3}$CO2(g)△H=-15.73 kJ/mol
③Fe3O4(s)+CO(g)=3FeO(s)+CO2(g)△H=+640.4 kJ/mol
则1molCO气体还原足量FeO固体得到Fe固体和CO2气体时对应的△H约为( )
①Fe2O3(s)+3CO(g)=2Fe(s)+3CO2(g)△H=-24.8 kJ/mol
②Fe2O3(s)+$\frac{1}{3}$CO(g)=$\frac{2}{3}$Fe3O4(s)+$\frac{1}{3}$CO2(g)△H=-15.73 kJ/mol
③Fe3O4(s)+CO(g)=3FeO(s)+CO2(g)△H=+640.4 kJ/mol
则1molCO气体还原足量FeO固体得到Fe固体和CO2气体时对应的△H约为( )
A. | -218 kJ/mol | B. | -109 kJ/mol | C. | +218 kJ/mol | D. | +109 kJ/mol |
1.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索铁电极在原电池中的作用,设计并进行了以下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根据上表中的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溶液中氯离子向Mg(填“Mg”或“Fe”)极移动;
(2)实验2中Fe为负(填“正”或“负”)极;
Cu电极反应式Cu2++2e-=Cu;
电池总反应Fe+Cu2+=Fe2++Cu;
(3)实验3中电流计指针偏向石墨方向.
编号 | 电极材料 | 电解质溶液 | 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 |
1 | Mg、Fe | 稀盐酸 | 偏向Fe |
2 | Fe、Cu | CuSO4溶液 | 偏向Cu |
3 | Fe、石墨 | 稀盐酸 | ? |
(1)实验1溶液中氯离子向Mg(填“Mg”或“Fe”)极移动;
(2)实验2中Fe为负(填“正”或“负”)极;
Cu电极反应式Cu2++2e-=Cu;
电池总反应Fe+Cu2+=Fe2++Cu;
(3)实验3中电流计指针偏向石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