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种物质均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箭头表示物质间的转化一步就能实现,则甲可能是

①C②H2O2③Na④Fe⑤HNO3

A.①③④B.①②⑤

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若甲是C,与O2反应可能生成COCO2,则乙、丙分别为COCO2COO2反应可生成CO2CO2C反应可生成CO,正确;

若甲是H2O2H2O2分解可得H2OO2,则乙、丙分别为H2OO2H2O电解可得O2O2H2反应可得H2O,正确;

若甲是Na,钠与Cl2反应可生成NaClNaH2O反应可生成NaOH,则乙、丙可能是NaClNaOHNaOHHCl反应可生成NaCl,用惰性电极电解NaCl溶液可生成NaOH,正确;

若甲是FeFeCl2中燃烧生成FeCl3FeHCl反应可生成FeCl2,则乙、丙可能是FeCl2FeCl3FeCl2Cl2反应生成FeCl3FeCl3Fe反应可生成FeCl2,正确;

若甲为HNO3HNO3Cu反应可生成NONO2,则乙、丙可能是NONO2NOO2反应生成NO2NO2H2O反应生成NO,正确;

答案选D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4Na2SO42H2O2NaCl又称固体双氧水,具有漂白、杀菌、消毒作用,又由于其稳定性比过碳酸钠(2Na2CO33H2O2)固体更好,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某小组合成该固体双氧水的实验步骤和装置示意图如下:

.合成:往三颈瓶中加入56.8g硫酸钠和5.85gNaCl的固体混合物,开启搅拌器;将稍过量的(70mL)30%H2O2溶液在2030min内逐滴分批加入。并控制反应温度1535℃,加完料后持续搅拌15min,反应结束后过滤,低温干燥得到产品。

.产品稳定性取Ⅰ中所得产品置于干燥器内保存一个月,并分别在放置前、放置后取一定质量的样品溶于水,加适量稀硫酸酸化,用0.1000mol/L酸性高锰酸钾滴定,测定产品中双氧水的含量,以此分析产品的稳定性.所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数据

时间

样品取用数量(g)

平均V(KMnO4)/mL

放置前测定

a

25.00

放置一个月后测定

a

24.90

已知:a.H2O2不稳定,加热,加入某些金属离子或加碱均有利于其分解

b.产品稳定性=×10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图里方框中应添加仪器a,其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合成4Na2SO42H2O2NaCl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合成反应过程中,关键是控制温度,其合理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

A.逐滴滴加H2O2 B.选用Na2SO4NaCl固体,而不用其饱和溶液

C.不断搅拌 D.冰水浴

(3)该合成反应过程中30%H2O2溶液不应大大过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4)4Na2SO42H2O2NaCl固体比过碳酸钠(2Na2CO33H2O2)固体更稳定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

(5)产品分析实验时,高锰酸钾溶液装于滴定管中,当滴定到达终点时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下列关于该滴定实验过程中的仪器选择和操作都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A. B. C. D.

(6)该产品的产品稳定性”=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某小组同学利用原电池装置探究物质的性质。资料显示:原电池装置中,负极反应物的还原性越强,或正极反应物的氧化性越强,原电池的电压越大。

1)同学们利用下表中装置进行实验并记录。

装置

编号

电极A

溶液B

操作及现象

Fe

pH=2H2SO4

连接装置后,石墨表面产生无色气泡;电压表指针偏转

Cu

pH=2H2SO4

连接装置后,石墨表面无明显现象;电压表指针偏转,记录读数为a

①同学们认为实验Ⅰ中铁主要发生了析氢腐蚀,其正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

②针对实验Ⅱ现象:甲同学认为不可能发生析氢腐蚀,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乙同学认为实验Ⅱ中应发生吸氧腐蚀,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

2)同学们仍用上述装置并用Cu和石墨为电极继续实验,探究实验Ⅱ指针偏转原因及影响O2氧化性因素。

编号

溶液B

操作及现象

经煮沸的pH=2H2SO4

溶液表面用煤油覆盖,连接装置后,电压表指针微微偏转,记录读数为b

pH=2H2SO4

在石墨一侧缓慢通入O2并连接装置,电压表指针偏转,记录读数为c;取出电极,向溶液中加入数滴浓Na2SO4溶液混合后,插入电极,保持O2通入,电压表读数仍为c

pH=12NaOH

在石墨一侧缓慢通入O2并连接装置,电压表指针偏转,记录读数为d

①丙同学比较实验Ⅱ、Ⅲ、Ⅳ的电压表读数为:cab,请解释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②丁同学对Ⅳ、Ⅴ进行比较,其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O2氧化性的影响;实验Ⅳ中加入Na2SO4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