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3.用霞石岩(化学式为 KNa3[AlSiO4]4,主要成份Na2O、K2O、Al2O3、SiO2)制碳酸钠、碳酸钾和氧化铝的工艺流程如图1:
已知:NaHCO3溶液的pH约为8~9,Na2CO3溶液的pH约为11~12.溶解过滤工序产生的滤液中含钠、钾和铝
的可溶性盐类,钙和硅等其他杂质在滤渣霞石泥中.部分物质的溶解度见图2.
试回答下列问题:
(1)灼烧得到固体M的化学方程式是2Al(OH)3$\frac{\underline{\;\;△\;\;}}{\;}$Al2O3+3H2O.
(2)X物质是CO2,滤液W中主要含有的离子有Na+、K+、HCO3-.(写三种)
(3)操作Ⅰ得到碳酸钠晶体的操作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4)碳酸化Ⅰ中发生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AlO2-+CO2+3H2O=2Al(OH)3↓+CO32-
(5)碳酸化Ⅱ调整pH=8的目的是碳酸根转化为碳酸氢根离子,利于KHCO3结晶析出.

分析 霞石岩加石灰石和煤粉碎煅烧碳酸钙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即X,再用水溶解,过滤除去在滤渣霞石泥中的钙和硅等其他杂质,所得溶液碳酸化调PH值到11使溶液中的铝离子沉淀,所以过滤出的沉淀是氢氧化铝,灼烧得到的固体M为氧化铝,滤液经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然后过滤、洗涤、干燥即得碳酸钠晶体,再将溶液碳酸化到PH值为8,所得溶液为碳酸氢钾,冷却,过滤,灼烧分解最终得到碳酸钾,
(1)溶解过滤工序产生的滤液中含钠、钾和铝的可溶性盐类,钙和硅等其他杂质在滤渣霞石泥中,所以通入CO2后一定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灼烧则得到氧化铝,即M是氧化铝;
(2)在高温下矿石、石灰石、煤混合反应生成的X可以进行碳酸的酸化,实验中X一定是CO2气体;滤液W可以循环使用,用来制备碳酸钠和碳酸钾,所以其中主要含有的离子有Na+、K+、HCO3-
(3)操作Ⅰ的目的是制备碳酸钠,根据物质的溶解度表可知,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操作应该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然后过滤、洗涤、干燥即可.
(4)已知NaHCO3溶液的pH约为8~9,Na2CO3溶液的pH约为11~12,所以碳酸化Ⅰ中的生成物是碳酸盐,而不是碳酸氢盐,因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O2-+CO2+3H2O=2Al(OH)3↓+CO32-
(5)由于NaHCO3溶液的pH约为8~9,Na2CO3溶液的pH约为11~12,而碳酸氢钾灼烧生成碳酸钾,所以碳酸化Ⅱ调整pH=8的目的是使碳酸根转化为碳酸氢根离子,利于KHCO3结晶析出;

解答 解:霞石岩加石灰石和煤粉碎煅烧碳酸钙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即X,再用水溶解,过滤除去在滤渣霞石泥中的钙和硅等其他杂质,所得溶液碳酸化调PH值到11使溶液中的铝离子沉淀,所以过滤出的沉淀是氢氧化铝,灼烧得到的固体M为氧化铝,滤液经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然后过滤、洗涤、干燥即得碳酸钠晶体,再将溶液碳酸化到PH值为8,所得溶液为碳酸氢钾,冷却,过滤,灼烧分解最终得到碳酸钾,
(1)溶解过滤工序产生的滤液中含钠、钾和铝的可溶性盐类,钙和硅等其他杂质在滤渣霞石泥中,所以通入CO2后一定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灼烧则得到氧化铝,即M是氧化铝,所以灼烧得到固体M的化学方程式是2Al(OH)3$\frac{\underline{\;\;△\;\;}}{\;}$Al2O3+3H2O,
故答案为:2Al(OH)3$\frac{\underline{\;\;△\;\;}}{\;}$Al2O3+3H2O;
(2)在高温下矿石、石灰石、煤混合反应生成的X可以进行碳酸的酸化,实验中X一定是CO2气体;滤液W可以循环使用,用来制备碳酸钠和碳酸钾,所以其中主要含有的离子有Na+、K+、HCO3-
故答案为:CO2;Na+、K+、HCO3-
(3)操作Ⅰ的目的是制备碳酸钠,根据物质的溶解度表可知,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操作应该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然后过滤、洗涤、干燥,故答案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4)已知NaHCO3溶液的pH约为8~9,Na2CO3溶液的pH约为11~12,所以碳酸化Ⅰ中的生成物是碳酸盐,而不是碳酸氢盐,因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O2-+CO2+3H2O=2Al(OH)3↓+CO32-
故答案为:2AlO2-+CO2+3H2O=2Al(OH)3↓+CO32-
(5)由于NaHCO3溶液的pH约为8~9,Na2CO3溶液的pH约为11~12,而碳酸氢钾灼烧生成碳酸钾,所以碳酸化Ⅱ调整pH=8的目的是使碳酸根转化为碳酸氢根离子,利于KHCO3结晶析出,
故答案为:碳酸根转化为碳酸氢根离子,利于KHCO3结晶析出.

点评 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难度大,综合性强,对学生的要求高.试题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巩固和训练的同时,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解题方法的指导与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实验设计能力以及评价能力.该类试题综合性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紧密,有的还提供一些新的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细致的审题,联系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知识的类比、迁移、重组,全面细致的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5.海洋植物如海带、海藻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碘元素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实验室里从海藻中提取碘的流程如下(已知2KI+Cl2═2KCl+I2,碘与溴一样易溶于有机溶剂):

(1)指出提取碘的过程中有关的实验操作名称:①过滤,③萃取.
(2)提取碘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有机试剂是B.
A.苯、酒精         B.四氯化碳、苯     C.汽油、乙酸        D.汽油、酒精
(3)为使海藻灰中碘离子转化为碘的有机溶液,实验室里有烧杯、玻璃棒、集气瓶、酒精灯、导管、圆底烧瓶、石棉网以及必要的夹持仪器、物品,尚缺少的玻璃仪器是分液漏斗.
(4)在灼烧过程中,将使用到的实验仪器主要有ADE
A.坩埚    B.蒸发皿      C.试管     D.酒精灯     E.坩埚钳
(5)操作过程③可以分解为如下几步:
A.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
B.把50mL碘水和15mL有机溶剂(你所选的)加入分液漏斗中,并盖好玻璃塞;
C.检验分液漏斗活塞和上口的玻璃塞是否漏液;
D.倒转漏斗用力振荡,并不时旋开活塞放气,最后关闭活塞,把分液漏斗放正;
E.旋开活塞,用烧杯接收溶液;
F.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液体;
G.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口的小孔对准;
H.静置、分层.
a.正确的操作顺序是(用上述各操作的编号字母填写)
C→B→D→A→H→G→E→F
b.上述E步骤的操作中应注意: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及时关闭活塞,不要让上层液体流出;
c.上述G步骤操作的目的是:连通大气,使分液操作顺利进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