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下列化合物属于塑料的是
A. PVC B. 锦纶 C. 轮胎 D. 棉花
【答案】A
【解析】塑料属于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结合常见的塑料分析判断。
A. PVC属于塑料,故A正确;B. 锦纶属于合成纤维,故B错误;C. 轮胎属于复合材料,故C错误;D. 棉花属于天然纤维,故D错误;故选A。
【题目】某小组同学通过“FeSO4被浓HNO3氧化”的实验,验证Fe2+的还原性。
实验一:验证Fe2+的还原性
实验操作 | 预期现象 | 实验现象 |
向盛有2 mL FeSO4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浓硝酸,振荡 | 试管中产生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黄色 | 试管中产生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深棕色 |
(1)红棕色气体是_______。
(2)实验现象与预期不符,继续进行实验。
取深棕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该现象说明_______。
实验二:探究溶液变为深棕色的原因
(资料与猜想)
查阅资料后猜想,可能是生成的NO2或NO与溶液中的Fe2+或Fe3+反应,而使溶液变为深棕色。
(实验与探究)
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气密性已检验,尾气处理已略去)
i. 关闭c,打开a和b,通入N2,一段时间后关闭a;
ii. 向甲中加入适量浓HNO3,一段时间后丙中溶液变为深棕色,丁中溶液无明显变化;
iii. 关闭b、打开c,更换丙、丁中的溶液(试剂不变);
iv. 继续向甲中加入浓HNO3,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了与ii相同的实验现象。
(1)通入N2的目的是________。
(2)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3)装置乙的作用是________。
(4)实验结论是________。
(反思与改进)
实验三:验证Fe2+的还原性
该小组同学依据实验二的结论改进了实验一,观察到了预期现象,其实验操作是________。
【题目】(Ⅰ)(1)已知在448℃时,反应H2(g)+I2(g)2HI(g)ΔH<0的平衡常数K1为49,则该温度下反应2HI(g)H2(g)+I2(g)的平衡常数K2为______;反应1/2H2(g)+1/2I2(g)HI(g)的平衡常数K3为_______.
(2)在某一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改变反应的某一条件(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造成容器内压强增大,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
A.容器内气体的颜色变深,混合气体的密度增大
B.平衡不发生移动
C.I2(g)的转化率增大,H2的平衡浓度变小
D.改变条件前后,速率图象如图所示
(Ⅱ)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
CO2(g)+H2(g)CO(g)+H2O(g),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t/℃ | 700 | 800 | 830 | 1000 | 1200 |
K | 0.6 | 0.9 | 1.0 | 1.7 | 2.6 |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______.
(2)该反应为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3)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______.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c(CO)不变
C.V(H2)正=V(H2O)逆 D.c(CO2)=c(CO)
(4)某温度下,平衡浓度符合下式:c(CO2)c(H2)=c(CO)c(H2O),判断此时温度为______℃.
(5)在800℃时,发生上述反应,某时刻测得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分别为c(CO2)=2mol/L (H2)=1.5mol/L 、 c(CO)=1mol/L 、 c(H2O)=3mol/L,则下一时刻,反应向_________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