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1)20世纪30年代,Eyring和Pzer在碰撞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化学反应的过渡态理论:化学反应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碰撞就能完成的,而是在反应物到生成物的过程中经过一个高能量的过渡态。如图是NO2和CO反应生成CO2和NO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示意图,说明这个反应是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NO2和CO的总能量_________(填“小于”、 “大于”或“等于”)CO2和NO的总能量。
(2)在某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5mol NO2和1mol CO,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NO2+COCO2+NO,2min时,测得容器中NO的物质的量为0.2mol,则:
①该段时间内,用CO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
②假设此反应在5min时达到平衡,则此时容器内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_________。
③下列事实能够说明上述反应在该条件下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
A.容器内气体的质量保持不变
B.NO2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
C.NO2的消耗速率与CO2的消耗速率相等
D.容器内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答案】放热 大于 0.05molL﹣1min﹣1 1.5mol BC
【解析】
(1)由图可知,反应物NO2和CO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CO2和NO的总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2)根据题意可列出三段式:
①该段时间内,用CO2表示平均反应速率为:;
②反应是一个前后体积不变的反应,所以反应在5min时达到平衡,则此时容器内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反应前的气体的总物质的量=1.5mol,
③化学平衡的判定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v正=v逆,二是变量不变。
A.容器内的气体反应前后遵循质量守恒,容器内气体的质量是个定值,不能判定是否达到平衡状态,A错误;
B.NO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个变量,随着反应的进行不断变化,当它不再改变时,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正确;
C.NO2的消耗是正反应方向,CO2的消耗是逆反应方向,二者速率相等符合化学计量数之比,故v正=v逆,反应达到平衡,C正确;
D.反应是一个前后体积不变的反应,即前后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故总物质的量是个定值,不能判定是否达到平衡状态,D错误;
故选BC。
【题目】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碳 | 氮 | Y | |
X | 硫 | Z |
回答下列问题
(1)Z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
(2)元素周期表中与Z元素同周期原子半径最大的是(写元素名称)__________,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有的化学键类型____________。
(3)下列事实能说明Y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的是___;
a.Y单质与H2S溶液反应,溶液变浑浊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1molY单质比1molS得电子多
c.Y和S两元素的简单氢化物受热分解,前者的分解温度高
(4)根据下图实验,可以证明碳的非金属性比X强。饱和小苏打溶液的作用__________。发生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5)重水(D2O)是重要的核工业原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
a.氘(D)原子核内有1个中子
b.1H与D互称同位素
c.H2O与D2O互称同素异形体
d.1H218O与D216O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