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9.在一定温度下,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N2O4,发生反应N2O4(g)2NO2(g),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若温度升高,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深 | |
B. | 在该温度下反应2NO2(g)?N2O4(g)的平衡常K为$\frac{25}{9}$ | |
C. | 反应达平衡后,将反应容器的容积减少一半,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 |
D. | 反应达平衡后,向此容器中通入NO2气体,则c(N02)增大 |
分析 A、反应N204 (g)?2N02 (g)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升温平衡正向进行,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气体,五氧化二氮为无色气体;
B、根据图象可知,达到平衡时,c( NO2)=0.120mol•L-1,c( N204)=0.040mol•L-1,所以N204 (g)?2N02 (g)的化学平衡常数等于生成物平衡浓度幂次方乘积除以反应物平衡浓度幂次方乘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和正反应平衡常数互成倒数;
C、达到平衡时将反应容器的体积减小一半,此过程相当于增大压强的过程,中等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进行;
D、反应达平衡后,向此容器中通入NO2气体,虽平衡逆向移动,但只能减弱这种改变.
解答 解:A、反应N204 (g)?2N02 (g)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随温度升高,平衡N204 (g)?2N02 (g)向正方向移动,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深(NO2浓度增大),故A正确;B、根据图象可知,达到平衡时,c( NO2)=0.120mol•L-1,c( N204)=0.040mol•L-1,所以N204 (g)?2N02 (g)的化学平衡常数K1=$\frac{(0.12mol•L-1)2}{0.04mol•L-1}$=0.36mol•L-1则2N02 (g)?N204 (g) 反应的平衡常数K=$\frac{1}{{K}_{1}}$,故B正确;
C、达到平衡时将反应容器的体积减小一半,此过程相当于增大压强的过程.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平衡会向着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方向移动,即平衡向逆方向移动,故C错误;
D、反应达平衡后,向此容器中通入NO2气体,虽平衡逆向移动,但只能减弱这种改变而不能消除,因此c(NO2)增大,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影响因素的分析判断,平衡常数的计算应用,注意反应特征的分析和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应用,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A. | 1mol氢 | B. | 1mol氧原子 | C. | 1molH | D. | 1molNaOH |
A. | X是电源的负极 | |
B. | 阴极的反应式是:H2O+2eˉ═H2+O2ˉCO2+2eˉ═CO+O2ˉ | |
C. | 总反应可表示为:H2O+CO2═H2+CO+O2 | |
D. | 阴、阳两极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 |
A. | 煤经气化和液化两个化学变化过程,可变为洁净燃料 | |
B. | 从海水中提取物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实现 | |
C. | 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常用于纸张、食品的增白 | |
D. | 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应用化学原理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
A. | Pb304可表示为2Pb0•Pb02 | |
B. | 可用Pb0在空气中加热制备铅丹,其n(氧化剂):n(还原剂)=1:6 | |
C. | 0.1mol Pb304与足量的浓盐酸反应,生成Cl20.1 mol | |
D. | amolPb304加强热分解生成Pb0,则加热过程中转移电子数为2a NA |
A. | 用酒精做萃取剂萃取碘水中的碘 | |
B. | 用过滤的方法除去NaCl溶液中含有的少量Na2SO4 | |
C. | 用溶解、过滤的方法提纯含有少量BaSO4的BaCO3 | |
D. | 用蒸馏的方法制取蒸馏水 |
A. | 根据对角线规则,铍和铝的性质具有相似性 | |
B. | [Cu(H2O)4]2+中Cu提供空轨道,H2O中O提供孤对电子形成配位键 | |
C. | 元素电负性越大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 | |
D. | 电离能越大,表示气态时该原子越易失电子 |
(1)水分子自身作用会生成阴、阳两种离子,写出其电离方程式2H2O?H3O++OH-;现欲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且所得溶液显碱性,选择方法是BE.(填编号)
A.加入NaHSO4固体 B.加入Na2CO3固体 C.加热至100℃D.加入NH4C1固体 E.加入金属钠 F.通入氨气
(2)常温下,浓度均为0.1mo1•L-1的下列五种钠盐溶液pH如下表:
溶质 | Na2CO3 | NaHCO3 | CH3COONa | Na2SO3 | NaHSO3 | NaClO |
PH | 11.6 | 9.7 | 8.9 | 10.0 | 4.0 | 10.3 |
A.HClO B.CH3COOH C.H2SO3 D.H2C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