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某化学实验兴趣小组为探究实验室制备Cl2 的过程中有水蒸气和HCl挥发来,同时证明氯气的某些性质,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支撑用的铁架台省略):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方法中,可制得氯气的是
①②③④⑤
①②③④⑤

①MnO2和浓盐酸混合共热    ②MnO2、NaCl和浓硫酸混合共热③次氯酸钠和浓盐酸混合    ④KClO3和浓盐酸混合共热
⑤KMnO4和浓盐酸混合
(2)若用含有0.2mol HCl 的浓盐酸与足量MnO2反应制取Cl2,制得的Cl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总是小于1.12L的原因是
浓盐酸的浓度随反应的不断进行逐渐变稀,变稀后将不再反应
浓盐酸的浓度随反应的不断进行逐渐变稀,变稀后将不再反应

(3)①装置B的作用是
证明有水蒸气产生
证明有水蒸气产生
,现象是
白色固体变蓝色
白色固体变蓝色
.②装置C和D出现的不同现象说明的问题是
氯气无漂白性,次氯酸有漂白性
氯气无漂白性,次氯酸有漂白性

③装置E 的作用应该是
吸收氯气
吸收氯气
.④写出装置F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g++Cl-=AgCl↓
Ag++Cl-=AgCl↓

(4)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有缺陷,不能确认最终通入AgNO3溶液中的气体只有一种,为了保证实验结论的可靠性,证明最终通入AgNO3溶液的气体只有一种,乙同学提出在某两个装置之间再加一个装置.你认为该装置应加在
E与F
E与F
之间(填装置字母序号),装置中应加入
碘化钾淀粉试液
碘化钾淀粉试液
分析:(1)利用强氧化剂氧化氯离子生成氯气;
(2)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与稀盐酸不反应;
(3)①硫酸铜吸水生成蓝色硫酸铜晶体,检验是否含有水蒸气;
②干燥的氯气不能使有色物质褪色,氯气不具有漂白性;
③氯气易溶于有机溶剂,四氯化碳吸收氯气,防止干扰F中氯化氢的检验;
④加入F中的气体为氯化氢,与硝酸银反应;
(4)氯气与水反应会生成盐酸,干扰F中氯化氢的检验,故在E、F之间用碘化钾淀粉试液检验氯气是否被完全吸收.
解答:解:(1)①MnO2和浓盐酸混合共热 ②MnO2、NaCl和浓硫酸混合共热③次氯酸钠和浓盐酸混合④KClO3和浓盐酸混合共热⑤KMnO4和浓盐酸混和.都是实验式常用制备氯气的方法,
故答案为:①②③④⑤;
(2)浓盐酸与足量MnO2反应制取Cl2,反应需要加热,氯化氢易挥发,反应消化氯化氢,随反应的不断进行浓盐酸的浓度逐渐变稀,稀盐酸不反应不与MnO2反应,
故答案为:浓盐酸的浓度随反应的不断进行逐渐变稀,变稀后将不再反应;
(3)①硫酸铜吸水生成蓝色硫酸铜晶体,检验含有水蒸气,故答案为:证明有水蒸气产生;白色固体变蓝色;
②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说明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与次氯酸,盐酸不具有漂白性,所以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次氯酸,故次氯酸漂白性,故答案为:氯气无漂白性,次氯酸有漂白性;
③用四氯化碳吸收氯气,防止干扰F中氯化氢的检验,故答案为:吸收氯气;
④氯化氢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反应离子方程式为Ag++Cl-=AgCl↓,故答案为:Ag++Cl-=AgCl↓;
(4)氯气与水反应会生成盐酸,干扰F中氯化氢的检验,故在E、F之间加一装置,用碘化钾淀粉试液检验氯气是否被完全吸收,
故答案为:E与F;碘化钾淀粉试液.
点评:本题考查氯气的制取原理、实验装置评价与理解、氯气的性质、氯离子检验等,难度不大,关键是清楚实验的目的与原理.注意用可溶性固体氯化物和浓硫酸代替浓盐酸,原理是利用高沸点的酸制备挥发性酸,生成的硫酸盐应为可溶性盐.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为探究苯与溴发生反应的反应类型并制取纯净的溴苯,进行如下实验.请根据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Ⅰ:制取溴苯(装置如图所示)
(1)向烧瓶中滴入溴的苯溶液片刻后,在烧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烧瓶中溶液沸腾,产生红棕色气体
烧瓶中溶液沸腾,产生红棕色气体

(2)锥形瓶中有淡黄色浑浊生成,能否证明苯与溴发生了取代反应(填“能”或“不能”)
不能
不能
,原因是
逸出的溴蒸汽也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沉淀
逸出的溴蒸汽也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沉淀

(3)若不能确定,请从下列装置中选取适宜装置加以改进,请在下面实验流程图的方框中填入序号.
(Ⅰ):
;(Ⅱ):


①装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
②装有CCl4的洗气瓶
③装有KI溶液的洗气瓶
④装有湿润淀粉KI试纸的集气瓶
(4)该实验还可用
石蕊试液或者碳酸氢钠溶液
石蕊试液或者碳酸氢钠溶液
 代替AgNO3溶液检验取代反应的产物之一溴化氢.
Ⅱ:提纯溴苯
(5)反应后所得混合液,经以下几步操作可得到纯净的溴苯.简要写出各操作步骤和目的(不一定填满).

操作1
水洗后分液
水洗后分液
;目的:
除去溴化铁
除去溴化铁

操作2
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后分液
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后分液
;目的:
除去未反应的溴
除去未反应的溴

操作3
蒸馏
蒸馏
;目的:
除去苯等有机杂质
除去苯等有机杂质

操作4
;目的:
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为探究铜跟浓硫酸的反应情况,用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
已知:①SO2难溶于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②SO2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请回答:
(1)装置A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u+2 H2SO4(浓)
  △  
.
 
CuSO4+SO2↑+2 H2O
Cu+2 H2SO4(浓)
  △  
.
 
CuSO4+SO2↑+2 H2O
.此反应表明浓硫酸具有(填字母)
ac
ac

a.酸性       b.脱水性       c.强氧化性      d.吸水性
(2)装置D中试管口放置的棉花中浸入
NaOH
NaOH
溶液,其作用是
吸收SO2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吸收SO2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3)装置B的作用是贮存多余的气体.当D处有明显的现象后,关闭旋塞K并移去酒精灯,但由于余热的作用,A处仍有气体产生,此时B中的现象是
集气瓶内液面下降,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集气瓶内液面下降,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B中应放置的液体是(填字母)
b
b

a.水     b.饱和NaHSO3溶液     c.酸性KMnO4溶液     d.NaOH溶液
(4)实验中,取一定质量的铜片和一定体积18.4mol?L-1的浓硫酸放在圆底烧瓶中共热,直到反应完毕,发现烧瓶中还有铜片剩余,该小组学生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认为还有一定量的硫酸剩余.
①有一定量的余酸但未能使铜片完全溶解,你认为原因是
浓硫酸由浓变稀,稀硫酸不再与铜反应
浓硫酸由浓变稀,稀硫酸不再与铜反应

②下列药品中能用来证明反应结束后的烧瓶中确有余酸的是(填字母)
b、d
b、d

a.银粉     b.铁粉     c.BaCl2溶液     d.NaHCO3溶液
(5)实验中发现试管内除了产生白色固体外,在铜表面还产生黑色固体甲,其中可能含有氧化铜、硫化铜、硫化亚铜,以及被掩蔽的氧化亚铜.
查阅资料:
i.氧化亚铜在酸性环境下会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2+和铜单质,在氧气流中煅烧,可以转化为氧化铜.
ii.硫化铜和硫化亚铜常温下都不溶于稀盐酸,在氧气流中煅烧,硫化铜和硫化亚铜都转化为氧化铜和二氧化硫.
为了研究甲的成分,该小组同学在收集到足够量的固体甲后,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
①Ⅲ中在煅烧过程中一定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uS+3O2
  △  
.
 
2CuO+2SO2
2CuS+3O2
  △  
.
 
2CuO+2SO2

②下列对于固体甲的成分的判断中,正确的是(填字母选项)
a c d
a c d

a.固体甲中,CuO和Cu2O至少有一种
b.固体甲中,CuS和Cu2S不能同时存在
c.固体甲中若没有Cu2O,则一定有Cu2S
d.固体甲中若存在Cu2O,也可能有Cu2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