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5.常温下,pH=12的NaOH溶液和pH=2的醋酸等体积混合反应后(不考虑溶液温度、体积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原醋酸物质的量浓度等于0.01mol•L-1 | |
B. | 反应后的溶液中:c(CH3COO-)+c(CH3COOH)=0.01mol•L-1 | |
C. | 两种反应物中水电离出的c(H+)都是1×10-12mol•L-1 | |
D. | 反应后的溶液中:c(CH3COO-)>c(Na+)>c(OH-)>c(H+) |
分析 A.醋酸为弱电解质,溶液中部分电离出氢离子,pH=2的醋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为0.01mol/L,则溶液中醋酸浓度大于0.01mol/L;
B.醋酸为弱电解质,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题中数据无法计算溶质醋酸的物质的量;
C.酸溶液和碱溶液都抑制了水的电离,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浓度相等,则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等;
D.反应的溶液为醋酸钠溶液,醋酸根离子水解,溶液显示碱性,则c(H+)<c( OH-),根据电荷守恒可知:c(CH3COO-)<c(Na+).
解答 解:A.醋酸为弱酸,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出氢离子,pH=2的醋酸中氢离子浓度为0.01mol/l,则溶液中醋酸的浓度大于0.01mol•L-1,故A错误;
B.由于醋酸为弱电解质,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为0.01mol/L,则醋酸的浓度大于0.01mol/L,无法判断溶液中c(CH3COO-)+c(CH3COOH)的大小,故B错误;
C.pH=12的NaOH溶液中水电离的氢离子为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1×10-12mol/L,pH=2的醋酸溶液中,水电离的氢离子为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浓度:1×10-12mol/L,所以两溶液中水电离的c(H+)=1×10-12mol•L-1,故C正确;
D.反应后的溶液为醋酸钠溶液,由于醋酸根离子部分水解,溶液中显示碱性,则c(OH-)>c(H+)、c(Na+)>c(CH3COO-),所以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c(Na+)>c(CH3COO-)>c(OH-)>c(H+),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酸碱混合后的定性判断及溶液酸碱性与溶液pH的计算、离子浓度大小比较,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溶液酸碱性与溶液pH的计算方法,明确根据电荷守恒、物料守恒、盐的水解原理比较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的方法.
A. | 该分子中所有氢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上 | |
B. | 1mol该物质与氢气反应,最多消耗4mol氢气 | |
C. | 加入FeCl3溶液呈紫色,因为该物质含有酚类结构特征 | |
D. | 滴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褪去,可证明结构存在碳碳双键 |
A. |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 | B. | 是否使用催化剂 | ||
C. | 一步完成还是多步完成 | D. | 反应的快慢 |
A. | 电极材料必须是金属材料 | |
B. | 若a极为铜条、b极为锌片,c为蔗糖溶液时,灯泡会发亮 | |
C. | 若a极为铝条、b极为铜片,c为浓硝酸溶液时,铜为负极 | |
D. | 若a极为铝条、b极为镁片,c为稀硫酸溶液时,铝为负极 |
A. | 苯酚呈弱酸性,能使石蕊试液显浅红色 | |
B. | 苯酚分子中的13个原子有可能处于同一平面上 | |
C. | 苯酚有强腐蚀性,沾在皮肤上可以用NaOH溶液洗涤 | |
D. | 苯酚能与FeCl3溶液反应生成紫色沉淀 |
A. | 该溶液可由1L水中溶解0.1molBa(NO3)2制得 | |
B. | 1L溶液中含有Ba2+和NO3-离子总数为3NA | |
C. | 0.5L溶液中Ba2+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 mol•L-1 | |
D. | 0.5L溶液中NO3-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 mol•L-1 |
C(s)+$\frac{1}{2}$O2(g)=CO(g)△H1=-110.5kJ/mol
C(s)+O2(g)=CO2(g),△H2=-393.5kJ/mol
则C(s)+CO2(g)=2CO(g)的△H 为( )
A. | 283.5kJ/mol | B. | 172.5kJ/mol | C. | -172.5kJ/mol | D. | -504 kJ/mol |
A. | 相同体积的HA、HB溶液,HA溶液的导电性强,说明酸性HA>HB | |
B. | 氯化钠溶于水,在电流的作用下离解成Na+和Cl- | |
C. | NaOH溶液加水稀释,溶液中所有离子浓度均减小 | |
D. | 酸、碱、盐、某些金属氧化物、水均是电解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