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下列各组语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B.秦伯说,与郑人盟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持千金之资币物

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共其乏困

【答案】C

【解析】A项,明智的意思;振,义为害怕。B项,义为高兴。D项,义为返回,供给的意思。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第一段说“感受”的“含义极广”。请根据文意说明“含义极广”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下面是两个推论句但作者省略了推论的中间环节。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分别补写出句中所省略的内容。

你的心界愈空灵 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

你的心界愈空灵 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3】比较第5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点。

【4】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13为第一部分45为第二部分6为第三部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每处2个字)概括出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5】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从主题思想的角度赏析《谈静》

(2)从说明技巧的角度赏析《谈静》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甲)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乙)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B.越国以鄙远 鄙远:把远地当作边邑。

C.行李之往来 行李:使臣携带的各种物品。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这里指秦伯。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3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烛之武退秦师》节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此后多以成语“秦晋之好”来形容两家联姻。

C.师,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之一,以二千五百人为师。在文学作品中,用来泛指军队。

D.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文中晋侯、秦伯分别代指晋文公、秦穆公。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以强凌弱。两国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但是秦、郑并无直接冲突,秦、晋分别驻扎两地

等情况,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B.秦、晋貌合神离。两国虽是友好邻邦,但是晋国曾经答应将焦瑕二邑割让给秦国而未能实现,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了两国的矛盾,这是他智退秦师的关键。

C.佚之狐慧眼识人。他主动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尽管烛之武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才能低下,但是在郑伯的请求下还是奉命出使,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D.烛之武能言善辩。在他的劝说下,秦国撤走了围攻郑国的军队,而且派人帮助防守,将秦晋联盟巧妙瓦解,最后晋国也不得不退兵,郑国得以保全。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