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郭淮传

(晋)陈寿

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也。建安中举孝廉,除平原府丞。文帝为五官将,召淮为门下贼曹,转为丞相兵曹仪令史,从征汉中。太祖还,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以淮为渊司马。渊与备战,淮时有疾不出。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定。其明日,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备疑不渡,淮遂坚守,示无还心。以状闻,太祖善之,假郃节,复以淮为司马。

太和二年,蜀相诸葛亮出祁山,遣将军马谡至街亭,高祥屯列柳城。张郃击谡,淮公祥营,皆破之。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转扬武将军。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五年,夏侯玄伐蜀,淮督诸军为前锋。淮度势不利,辄拔军出,故不大败,还假淮节。九年,治无戴围武威,家属留在西海。淮进军趋西海,欲掩取其累重,会无戴折还,与战于龙夷北,破走之。姜维出石亭,从疆川,乃西迎治无戴,留阴平太守廖化于成重山筑城,敛破羌保质。淮欲分兵取之。诸将以维众西接强胡,化以据险,分军两持,兵势转弱,进不能制维,退不拔化,非计也,不如合而俱西,及胡、蜀未接,决其内外,此伐交之兵也。淮曰:今往取化,出贼不意,维必狼顾。比维自致,足以定化,且使维疲于奔命。兵不远西,而胡交自离,此一举而两全之策也。乃别遣夏侯霸等追维于沓中,淮自率诸军就攻化等。维果驰还救化,皆如淮计。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召淮为门下贼曹 署:代理,暂任。

B.,备疑不渡 陈:同,排列为阵。

C.于兰坑 田:屯田。

D.亮必争北原 策:计谋,谋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诸营定 度我至军中,公

B.夜果攻阳遂 还也

C.与战于龙夷北 臣壮也,犹不如人

D.淮威恩抚循羌胡 作《师说》贻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淮在夏侯渊被杀,军心涣散的危机时刻,遇乱不惊,收集失散的将士,推举荡寇将军张郃为主帅,从而使各营将士安定下来。

B.刘备要渡过汉水进攻魏军,众将认为应远离汉水排兵布阵,郭淮力排众议,坚持应依托汉水才能有效地抵御刘备。

C.青龙二年,诸葛亮率兵出斜谷,郭淮预测诸葛亮一定会争夺北原,认为应先出兵占领,他的建议得到了司马懿的赞许。

D.郭淮在姜维出兵石营时,诸将想兵分两路攻击蜀军的两路人马,但郭淮仍坚持自己的意见,后来的情况与郭淮的预料如出一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淮 曰 此 示 弱 而 不 足 挫 敌 非 算 也 不 如 远 水 为 陈 引 而 致 之 半 济 而 后 击 备 可 破 也。

【答案】

【1】D

【2】A

【3】B

【4】(1)各位将领认为敌我兵力悬殊,刘备会乘胜而击,于是诸将都想依汉水作阵来狙击刘备。

(2)过了几天,诸葛亮率大军西行,诸将领都认为诸葛亮想攻西围,只有郭淮一人认为,这是诸葛亮虚张声势,是要让魏军大举回应,而他一定会进攻阳遂。

【5】淮 曰/ 此 示 弱 而 不 足 挫 敌/ 非 算 也 /不 如 远 水 为 陈 /引 而

致 之/ 半 济 后 击/ 备 可 破 也。

【解析】

【1】应解释为预计

【2】B项,其:那,代词/还是,表示商量语气。C项,之:的,结构助词/不译,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以:用,介词/来,连词。

【3】B项坚持应依托汉水才能有效地抵御刘备概括与赏析不正确,与原文内容相反。原文表述是众将欲依水为陈以拒之,而郭淮力排众议,坚持应远离汉水才能有效地抵御刘备。

【4】第(1)题要准确译出众寡不敌的含义,正确译出句意。第(1)题要准确译出盛兵西行独以为见形于西重应之的含义,正确译出句意。译文句意要通顺。

【5】人物说话的标志、否定副词”“、动词、表述程度的副词、人名等,均是断句的重要依据。

【参考译文】

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建安中(196~220)被推举为孝廉,任平原府丞。曹丕为五官将,任郭淮为门下贼曹,又转任为丞相兵曹议令史,随曹军征伐汉中。曹操回洛阳后,留下征西将军夏侯渊抵御刘备,任郭淮为司马。夏侯渊与刘备作战,郭淮有病未能成行。夏侯渊被杀,军中大惊,郭淮收集散兵,推举荡寇将军张郃负责,各部军营才安定下来。第二天,刘备想渡汉水进攻。各位将领认为敌我兵力悬殊,刘备会乘胜而击,于是诸将都想依汉水作阵来狙击刘备。郭淮说:这是向敌人示弱,不能击败敌人,这不是上策。不如撤离岸边,在远处设阵,诱使敌人前来,等他们渡到河中央再发起进攻,一定可以打败刘备。于是排好战阵。刘备疑心重重,不敢强渡。郭淮部署军队,坚决死守,没有一点撤退的意思。此事上报以后,曹操很赞许,任张郃为持节都督,又任郭淮为司马。

太和二年,西蜀丞相诸葛亮率兵出祁山,派将军马谡守街亭,高详守列柳城。张郃攻街亭,郭淮攻列柳城,均获胜利。当时,陇西粮食紧缺,一些人主张从关中运送。郭淮恩威并施,让羌、胡人出粮食以供军需。郭淮又转为扬武将军。青龙二年(234),诸葛亮出斜谷,在兰坑处屯田。当时司马懿屯兵渭南。郭淮估计诸葛亮一定会争夺北原,主张先占领,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郭淮说:如果诸葛亮跨过渭水登上北原,就可以连兵北山,断绝陇道,惊吓臣民和胡人,此乃国家安危之大患。司马懿同意这种观点,于是让郭淮屯兵北原。战壕还没修好,蜀军压境,郭淮奋力回击。过了几天,诸葛亮率大军西行。诸将领都认为诸葛亮想攻西围。只有郭淮一人认为,这是诸葛亮虚张声势,是要让魏军大举回应,而他一定会进攻阳遂。那天夜里,蜀军果然进攻阳遂。因为城中有防备,所以诸葛亮的谋算没有成功。

正始五年,夏侯玄伐蜀,郭淮率军为前锋。郭淮估计形势对己不利,就撤军出走,避免了重大损失,回师后明帝授郭淮持符节。正始九年,治无戴包围武威,家属留在西海。郭淮率军逼近西海,想偷袭军队家属,正好治无戴又率兵折回,两军在龙夷之北相遇,治无戴失败后逃走。姜维出兵石营,向强川,西迎治无戴。留下阴平太守廖化在成重山修筑城堡,收取诸羌散兵做为人质。郭淮想兵分两路。诸位将领认为,姜维向西连接强大的胡兵,廖化则守据天险,如果兵分两路,定会削弱兵力,前进无法牵制姜维,后退又攻不下廖化所守之城,不如集中兵力一起向西开进,趁胡、蜀两兵未能接上联系之前,各个击破,这是上策。郭淮说:今派兵攻打廖化,可以出其不意,姜维肯定要有所顾忌。等姜维赶回来,廖化已被平定,而且可以使姜维疲于奔命。姜维的军队不向西接应胡人,胡人自然会撤离。这才是一举两全的上策。于是派夏侯霸等在沓中等地追剿姜维,自己则亲自率大军强攻廖化。姜维果然率师来营救廖化,正如郭淮所预料的那样。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何师俭,字桐叔,浙江山阴人。以纳赀,于康熙六十年选授兵部员外郎。奉职勤恳,常数月不出署。雍正元年,迁广西右江道佥事,部请留任一年,世宗命以升衔留任,赐人葠、貂皮。师俭以执法卻重贿,忤要人,因诬以避瘴故留部。侍郎李绂昌言曰:今部曹不名一钱,才者尤劳瘁,苟得郡,争趋之,况监司耶?期满,复请留,加按察司副使衔。司疏奏皆出其手,他司事难治者亦时委之。

三年,出为江南驿盐道副使,上召对,勉以操守,复赐人葠、貂皮,许上疏言事。四年,调广东粮驿道副使。岁大祲,师俭以存留米五万石给饷,饬所属缓征。或疑专擅获咎,师俭曰:请而后行,民已苦箠楚矣!总督孔毓珣与巡抚杨文乾不相能,以师俭署盐法道,欲引以为助。文乾疑为毓珣党,令买铜,将以赔累困之。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珣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非阿毓珣者。令署按察使,毓珣又疑师俭暱文乾。及文乾卒,劾师俭违禁开矿,侵蚀铜价。逾年,署巡抚傅泰会鞫,事始白。上知其无罪,命往陕西佐治军需。

师俭在兵部,谙悉诸边形势扼塞、战守机宜、刍饷缓急。至凉州,每集议,指画如素习,总督查郎阿深重之。署凉庄道参政。师过凉州,檄至肃州支饷。两路遥远,师俭即以凉州所蓄给之,师行无乏。一日羽书数过,师俭策必调取生兵,峙餦以待。已而果然。肃州师将行,飞檄令截取公私骡马,官民皇皇。师俭曰:在道官商皆赴肃者,若官顿於途,货弃於地,非军前所宜。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茭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檄虽严,吾自当之。於是官商皆安,军事亦无误。

寻调补西安盐驿道副使。关中旱,诏以湖广米十万石自商州龙驹寨运陕西。师俭董其役,未半,大雨谿涨,骡马少,不足供转输。商於山中无顿积所,水次隘,运艘不齐。师俭以秋穀将登,请止运,民亦不饥。军中马缺,檄取驿马。师俭谓:置邮传命,如人身血脉,不能一日废。拒不可,事竟寝。

擢按察使,数平疑狱。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虽贵势贤亲不徇纵。十三年,以目疾乞休。高宗即位,赦诏至,时目已失明,令吏诵案牍,谛听,得邀赦典者,立出之而后上陈。留两月,毕其事始归。后卒於家,陕西祀名宦。

(《清史稿列传八十七何师俭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荛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B.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尧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C.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解荛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D.迸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解荛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纳赀,封建社会的选官办法,即交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取得入选作官的资格,实质上是公开的买官卖官。

B.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篇、军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C.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汉书》注: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

D.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指代乡野间见闻不多无知浅舾的人或普通百姓。常用刍荛之见来批评别人见识短浅。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雍正元年,何师俭被提拔到广西担任右江道佥事。因为他执法公正、拒绝受贿,被他得罪的权贵就诬告他想逃避瘴气,于是他又被滞留在兵部担任员外郎。

B.何师俭调任广东的那年,庄稼歉收,何师俭担心老百姓遭受疾苦,就自作主张把存留的五万石粮拿出来作为应急粮饷,并告诫下属官吏暂缓征收赋税。

C.何师俭在兵部时,就对各个地方的地势要塞、攻打守备的时机和军粮供应的情况很熟悉。到凉州后,他对每次集会讨论的事情都了如指掌,受到总督的赏识。

D.何师俭晚年时已双日失明,但是仍然勤子政事,有时还让随从官吏把文书的内容读给自己听。在家中去世后,陕匿曾修建祠堂来纪念这位名臣。

【4】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珣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非阿毓珣者。

译文:

(2)擢按察使,数平疑狱。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虽贵势贤亲不徇纵。

译文: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岑嘉州集序

【唐】杜确

自古文体变易多矣,梁简文帝及庾肩吾之属,始为轻浮绮靡之词,名曰宫体。自后沿袭,务为妖艳,谓之摛锦布绣焉。其有敦尚风格,颇存规正者,不复为当时所重,讽谏比兴,由是废缺。

物极变,理之常也。圣唐受命,斩雕为朴。开元之际,王纲复举,浅博之风兹焉渐革其时作者凡十数辈颇能以雅参丽以古杂今彬彬然烁烁然近建安之遗范矣。

南阳岑公,声称老著,公讳参,代为本州冠族。曾太公文本,大父长倩,伯父羲,皆以学术德望,官至台辅。早岁孤贫,能自砥砺,遍鉴史籍,尤工缀文,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回拔孤秀,出於常情,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时议拟公於吴均、何逊,亦可谓精当矣。天宝三载进士高第,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转右威卫录事参军,又迁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安西节度判官,入为右补阙。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改为起居郎,出虢州长史,又改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充关西节度判官。圣上潜龙藩邸,总戎陕服,参佐僚史,皆一时之选。由是委公以书奏之任,入为祠部考功二员外郎,转虞部库部二正郎,又出为嘉州刺史。副元帅相国杜公鸿渐表公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列於幕府,无几使罢,寓居於蜀。时四川节度因乱受职,本非朝旨,其部统之内,文武衣冠,附会阿谀,求自结,皆曰中原多故,剑外小康,可以庇躬,向阙。

《著招蜀客归》一篇,申明逆顺之理,折挫佞之计,有识者感叹,奸谋者惭沮,播德泽於梁益,畅皇风於邛。旋轸有日,犯俟时,吉往凶归,呜呼不禄,岁月逾迈。殆三十年,嗣子佐公,复纂前绪,亦以文采,登名翰场。有公遗文,贮之筐箧,以确接通家馀烈,忝同声后辈,受命编次,因令缮录,区分类聚,成八卷。倘后之词人,有所观览,亦由聆广乐者识清商之韵,游名山者仰翠微色,足以莹彻心府,发挥高致焉,京兆杜确。

【注】旋轸:回车,喻返京。犯軷俟时:岑参赴嘉州刺史任途中遇蜀中动乱不得前行,留滞在梁州、成都一带。軷,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吉往凶归:唐代宗永泰元年岑参出为嘉州刺史,约大历五年克死于成都。

【1】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虢州长史 寻:不久

B.解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解褐:解除官职

C.可以庇躬,无向阙 假:借助

D.成八卷 勒:刻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物极变,理之常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

B.附会阿谀,求自结 醉则更相枕

C.公著《招蜀客归》一篇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其一气之余烈

D.游名山者仰翠微色, 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参善于写文章,每有作品写成,即使平民百姓,边远外族,无不吟咏熟读。当时评论把他与梁代诗人吴均、何逊相提并论。

B.副元帅相国杜公渐鸿上表让岑参担任职方郎中兼侍御史,居于相国幕府。只是没过多久,杜渐鸿就被免去官职,寓居在蜀地。

C.岑参写了《招蜀客归》这篇文章,让有见识的人无不感叹,奸谋者惭愧沮丧。他虽有回京的打算,却遇上动乱延误了时间,最后客死异乡。

D.作者作为岑家的世交,接受委托编纂岑参的文集,是想让后人从他的文章中了解他高尚的人格,激发高远的情怀。

【4】/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浅博之风兹焉渐革其时作者凡十数辈颇能以雅参丽以古杂今彬彬然烁烁然近建安之遗范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有敦尚风格,颇存规正者,不复为当时所重

译文:

(2)遍鉴史籍,尤工缀文,属辞尚清,用意尚切

译文: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上邵学士

(宋) 王安石

仲详足下:数日前辱示乐安公诗石本,及足下所撰《复鉴湖记》。启封缓读,心目开涤。词简而精,义深而明,不候图而尽越绝之形胜,不候入国而熟贤牧之爱民,非夫诚发乎文,文贯乎道,仁思义色,表里相济者,其孰能至于此哉?因环列书室,且欣且庆,非有也,公义之然也。

某尝患近世之文,辞弗顾于理,理弗顾于事,以襞积故实为有学,雕绘语句为精新,譬之撷奇花之英,积而玩之,虽光华馨采,鲜缛可爱,求其根柢济用,蔑如也。某幸观乐安、足下之所著,譬由笙磬之音,圭璋之器,有节奏焉,有法度焉,虽庸耳必知雅正之可贵,温润之可宝也。仲尼曰:有德必有言”“德不孤,必有邻斯之谓乎?昔昌黎为唐儒宗,得子婿李汉,然后其文益振,其道益大。今乐安公懿文茂行,超越朝右,复得足下以宏识清议,相须光润。苟力不已,使后之议者必曰:乐安公,圣宋之儒宗也,犹唐之昌黎而勋业过之。又曰:邵公,乐安公之婿也,犹昌黎之李汉而器略过之。则韩、李、蒋、邵之名,各齐驱并骤,与此金石之刻不朽矣。所以且欣且庆者,在于兹焉

郡庠拘率,复偶足下有西笑之谋,未获亲交谈议,聊因手书,以道钦谢之意,且贺乐安公之得人也。

【注】邵学士:邵必,字仲详。越绝:越州的古称。蔑如:微不足道。朝右:位列朝班之右。指朝廷重臣。西笑之谋:意谓谋任京官。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候图而尽越绝之形胜 按:查看

B. 非有 厚:思想厚重

C. 襞积故实为有学 襞积:重复,堆砌

D. 今乐安公懿文茂行 懿文:华美的文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雕绘语句为精新 而蔺相如徒口舌为劳

B. 蔑如也 官盛近谀

C. 斯之谓乎 皆出于此乎

D. 苟力不已 吾尝终日思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借赞美乐安公和邵学士的诗文,表达了作文不应单纯堆砌华丽的辞藻,而应立足现实,追求经世济用。

B. 言为心声,在作者看来,只有仁爱真诚的有德之人,才能写出具有凝聚着道义力量的好文章。孔子的有得必有言作为引证,强调了这一看法。

C.作者用德不孤,必有邻,既赞美了乐安公、邵学士,也表明了自己和他们惺惺相惜,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D.本文笔墨林火,说理生动。运用比喻论证赞美乐安公和邵学士的诗文雅正”“温润,又以乐安公和邵学士类比韩愈、李汉,赞美两人的诗文、德行。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非夫诚发乎文,文贯乎道,仁思义色,表里相济者,其孰能至于此哉?

译文:

(2)所以且欣且庆者,在于兹焉。

译文:

【5】/给画线的部分断句。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 ,如 邪!此 ,虽 治。

(选自贾谊《治安策》)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