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冯其庸的大国学

1924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常说,自己是稻香世家。后来,他家的客厅里高挂着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匾额——瓜饭楼,那是冯先生的书斋名,为的是不忘早年以瓜当饭的艰难岁月。

因为家贫,加上时局动荡,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学校关闭,冯其庸失学了。后来他又曾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半读,无法专力读书。兵荒马乱中,最初唯一可读的书是一部因学校关闭没来得及还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后来,他千方百计地借书看,书给冯其庸打开了另外一扇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他眼前逐渐打开。他读《论语》《孟子》《史记精华录》《三藏法师传》《古文观止》《聊斋志异》等,都是在小学之后、初中之前.、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冯其庸经济上虽然贫困,但在无锡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得益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

1946年初,冯其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在当时西风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秀。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最强调经典教育,通识课与经典课并重。比如《国学概论》《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都是通识课,而《论语》《孟子》《史记》《楚辞》等都是选修课,此外还有各类专题学术讲座。

在无锡国专,冯其庸亲承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的教诲,领略了大师们学术的深厚与精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后来,冯其庸在总结无锡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时,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

1954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所有成绩,都从这里起步;所有的磨难,都在这里发生。在历次运动冲击过后,冯其庸留下了累累硕果。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用任何现代学科来概括这些都很困难,或许,只有用国学这个词语来概括冯其庸的学术人生最为合适。

2005年,冯其庸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他一生的国学积累,终于找到了安身之所。作为首任院长,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冯先生当初倡导的三个规范,至今都在人大国学院施行,对于国学的未来,冯其庸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学术成绩永远是有限的,教育的希望才是无限的。他认为,后生才是国学的希望,中国文化的希望。这是学者的情怀,也是教育家特有的情怀。

(摘编自孟宪实《冯其庸的大国学》、叶君远《冯其庸传》等)

相关链接

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三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十上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有一些学者认为,传统的经史子集、乾嘉以来的经学学派等等才是国学;但是我觉得,经史子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学问。凡是我们民族的、自己的学问,都应该算国学。今天的国学要更新,更新不是排除里头什么东西,而是要吸纳更多的兄弟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到我们的国学的范畴里来,使我们研究国学的人能够视野宽阔,不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乾嘉以来的经史子集。(《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通识教育与经典教育并重,这种扎实的学风有助于保存传统文化,对当代教育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B.冯其庸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不仅因其涉猎广泛,学问渊博,成就斐然,还因其在国学教育中身体力符,率先垂范。

C.冯其庸的大国学理论,体现了继承传统、兼容并包、民族平等的基本理念,其科学性和独创性是毋庸置疑的。

D.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的基本规范,是对无锡国专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其作为教育家的眼光。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冯其庸将书斋命名为瓜饭楼、著作结集为《瓜饭楼丛稿》,与其说是纪念早年的艰难岁月,不如说是文人的雅兴使然。

B.家境贫穷、时局动乱使冯其庸无法专力读书,但这也促使他最大限度地博览群书,客观上取得的效果远远超过了学校教育。

C.无锡国专的求学经历,使冯其庸的治学由零散、自发变为系统、专业,这是冯其庸一生学术辉煌的坚固基石。

D.冯其庸早年读书习惯的养成、无锡国专办学的成功,都说明地域文化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E.冯其庸将个人的教育理念付诸现实,通过教育薪火相传,他的国学情怀,最终在人大国学院找到了托付。

3冯其庸的求学、治学之路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CE

【3】只有直面逆境和苦难,自强不息,勇于探索,才能成就大业。个人的成长,与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关系极大,与文化抟承、文化氛围息息相关。一个人的命运,总是和民族荣辱、国家兴亡、时代风云密不可分的。只有胸怀国家,以天下为己任,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强烈的求知欲、宏阔的视野、百折不回的韧性,是成才的必备品格。(每答对一点给1分,答出四点即可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的能力。C项,不正确,属于无中生有,文章没有说冯其庸的大国学理论体现了继承传统、兼容并包、民族平等的基本理念,其科学性和独创性是毋庸置疑的更是无稽之谈。A项,表述正确,内容来源于上文第三段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最强调经典教育,通识课与经典课并重等,这与选项表述的内容相符。B项,正确,内容来源于上文相关链接①“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等,这项的表述与文章内容相符。

【2】A项,不如说是文人的雅兴使然错误,不符合文本内容。B项,客观上取得的效果远远超过学校教育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C项,最恰当,内容来源于文本第三、四段:1946年初,冯其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后来,冯其庸在总结无锡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时,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D项,地域文化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欠妥,歪曲了文本的相关内容。E项,最恰当,内容来源于文本最后一段,文章说:冯其庸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他一生的国学积累,终于找到了安身之所。”“冯先生当初倡导的三个规范,至今都在人大国学院施行,对于国学的未来,冯其庸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学术成绩永远是有限的,教育的希望才是无限的。他认为,后生才是国学的希望,中国文化的希望。对照选项的表述,与文章的内容相符。

【3】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人物事迹、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道试题的考查重点在启示上,冯其庸的求学、治学之路给了我们的人生启示,要结合文本中传主的事迹来解答,要有自己的见解,从勇于从逆境中崛起、个人的成长的主要因素、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不断学习和追求五个方面来解答。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