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近来时见“又一波雾霾汹涌来袭”“京津冀持续受雾霾困扰”,以及“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和“部分地区有重度霾”等报道,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尤其是霾的问题。
霾和雾有所不同。“雾”是一种自然天象,古人有“薄雾浓云”“雾失楼台”之类吟咏,从诗画的角度看,雾柔美、朦胧而神秘。霾就不同了。虽说也是自古就有的一种天象,却全然无此美感,而且随着人为因素越来越频繁地介入,如今已成了一种污染。现代辞书因此释义为“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按当下民间流行的通俗说法,就是PM2.5(细颗粒物)严重超标。
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这是霾给人的一种很形象的视觉感受:阴沉沉的,灰蒙蒙的,满天烟尘。近来竟与“雾”组合成“雾霾”而频频见诸报端。词典中不见“雾霾”这个词,只有“霾雾”(如《后汉书·郎传》“霾雾蔽日”)和“风霾”(如《魏书·崔光传》“昨风霾暴兴”),此外还有“尘霾”“沙霾”“黄霾”等。虽然词典中不见“雾霾”一词的身影,但它却在2013年“荣升”为年度热词。
从形式上看,热词“雾霾”是旧词“霾雾”的倒序,但词义的重心却因此起了变化。“霾雾”原是“夹杂有尘霾的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就成了“霾”。
“霾”并非新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和“贞兹雨不霾”之类的记载,可见霾很早就对人们的生活有影响了。前人对霾的认识,从《尔雅》到《康熙字典》乃至20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释义几乎是一以贯之的,其中汉刘熙《释名·释天》的释义相对比较全面:“风而雨土曰霾。霾,晦也,言如物尘晦之色也。”“雨”在这里读为yù,作动词“降下”讲,意谓大风扬起的尘土从天而下就是霾。因为空中满是尘土,所以刘熙说霾的天象是“晦”,天色像物体被蒙上了尘土一样昏暗。《晋书·天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可见,满天尘土的“霾”,与雾不同,可以持续多日,甚至长达一个月。《元史》也有至元六年(1340年)腊月“风霾蔽都城数日”的记载。
“霾”字从结构上说,是“从雨貍声”。义符是“雨”,说明是一种天象无疑。只是为何要叫“霾”?表声的“貍”是否也有什么特殊含义?
《字汇补·雨部》说:“霾,与埋通,瘞(yì,掩埋)也。”“霾”之尘土蔽物,有似掩埋,所以古籍多有借作“埋”的,如《楚辞·国殇》中“霾两轮兮絷四马”之“霾”。“霾”与“埋”是可以互相通用的。“貍”现在的读音是lí,是“狸”的异体字,指一种野猫。原来的读音为mái。原来,表示掩埋义的汉字,最初并非“埋”,而是“貍”。据说,“貍”之有“埋”义,是因为野猫善于藏伏的缘故。后来,又另造“埋”字,于是“貍于草中”就变为“埋于土中”,“埋”也由此替代了“貍”,而成为表掩埋义的规范字。
就“霾”字而言,之所以借“貍”表声,恐怕也是因为“貍”原有的掩埋义,与“雨尘”义相近的缘故吧。
(选自《咬文嚼字》,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霾是一种天象,它不仅毫无美感,而且由于人为因素的介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污染。
B.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的问题,由此可见,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C.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霾的这些称号与霾给人的视觉感受有很大关系。
D.“雾霾”是个新词,在以前的词典中见不到它。但“雾霾”近来频繁见诸报端,并在2013年成为年度热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雾与霾虽然同是自然天象,但有所不同,其主要区别就在于雾柔美朦胧神秘而霾没有雾的这种美感。
B.热词“雾霾”与旧词“霾雾”,虽然只有次序的颠倒,但词义重心却因此起了较大的变化。
C.“霾雾”是“夹杂有尘的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成了“霾”。
D.“霾”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的记载。这说明“霾”在商代就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尔雅》《康熙字典》乃至20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它们对“霾”的释义几乎是一样的。
B.《晋书·天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这句话意思是说,“霾”尽管持续时间长短不同,但尘土中夹杂着未能湿透衣服的小雨。
C.“霾”是个形声字,义符为“雨”,说明是一种天象,声符为“貍”,说明“霾”的读音。
D.“霾”借“貍”表声,除了取其声音外,也可能是因为“貍”有掩埋义,与“雨尘”义相近的缘故。
【答案】
【1】A
【2】A
【3】B
【解析】
【1】“一直”错,原文中“如今已成为污染”,说明霾以前仅仅是自然现象,而并不被人们视为污染。
【2】“其主要区别”,无中生有,文中无据。两者主要区别应为:霾如今是污染,而雾不是污染。
【3】“雨”的翻译应为“降下”,尘土降下,而非“下雨”。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颜斶①说齐王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②垄③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说。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则再拜而辞去。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注】①颜斶:齐国隐士。②柳下季:即柳下惠,姓展名禽字季,鲁国贤人,居于柳下。③垄:指坟墓。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王不说 说:通“悦”,高兴
B.夫斶前为慕势 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C.士生乎鄙野 鄙:以……为边邑
D.则再拜而辞去 去:离去,离开
【2】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颜斶不慕权势、保持士的高尚气节的一组是
①斶亦曰:“王前!”
②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
③斶对曰:“……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④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
⑤颜斶辞去,曰:“……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A.①③④ | B.①③⑤ | C.③④⑤ | D.②④⑤ |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召见颜斶时让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让大王上前来,惹得齐宣王很不高兴。
B.颜斶谈到砍下齐王头颅封邑万户、赐金千镒的事情,意在说明“王者”尊贵。
C.齐宣王最终认识到随便侮辱士人是自讨没趣的做法,于是就请求做颜斶的学生。
D.颜斶没有接受齐宣王做学生的请求,郑重地辞王而去,回到本乡,终身不受侮辱。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
②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③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