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图是杨老师演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
(1)在实验中杨老师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可以便于____。如果 有3mm厚和1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2)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够竖直,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杨老师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B_________(填 “需要”或“不需要”)点燃,他可以将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 然后杨老师在白纸上记录了蜡烛A和B的位置。移开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放一“光屏, 光屏上________呈现蜡烛的像(填 “能”或“不能”)
(4)杨老师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蜡烛A的像将逐渐向_____ (填 “靠近”或“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像的大小将_____ (填 “变大”“变小”或“不变”)
(5)在做演示实验时,前面最右边的几个同学没有能看到像,杨老师将玻璃板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于是这几个同学也看到了像。这几个同学看不到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老师将玻璃板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后,像的位置将________________(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不变”)。
【答案】确定像的的位置 1 后面的蜡烛无法和像重合 不需要 像和物大小是相等的 不能 远离 不变 原来这几个同学位置不在像的观察范围内 不变
【解析】
(1)[1][2]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确定像的的位置;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用1mm厚的;
(2)[3]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实验时玻璃板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就无法验证像的位置和大小;
(3)[4]本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像的位置,而若是点燃后方蜡烛则无法分辨像与后方蜡烛的真实火焰,影响实验效果。
[5]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没有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的像位置处,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这说明了像和物大小是相等的;
[6]光屏能接收到实像,但接收不到虚像,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移去蜡烛B,在蜡烛B的原来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4)[7][8]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蜡烛A的像将逐渐远离玻璃板的方向移动,根据物像大小相等,蜡烛A大小不变,像大小不变。
(5)[9] 前面最右边的几个同学没有能看到像,说明没有反射光进入最右边的几个同学的眼睛,杨老师将玻璃板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于是这几个同学也看到了像,说明原来这几个同学位置不在像的观察范围内;
[10]当将玻璃板水平向右移动时,像和物体始终关于镜面对称,则像相对于蜡烛A是不动的。
【题目】小华骑自行车下坡时,想到从斜面下滑物体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回家后她找来了小车、秒表、刻度尺和充当斜面的木板进行探究,如图所示。首先对影响小车下滑快慢的因素作出以下猜想,猜想一:与小车的质量有关;猜想二:与斜面的高度有关;猜想三:与斜面的长度有关。
(1)根据所学知识,断定猜想二是正确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2)为了验证猜想一,小华设计的方案是在小车内放置不同数量的钩码,分别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释放,测出下滑的时间。小华测量的结果如下表,她怀疑第三次测量错误,于是重新测量并进行了修正。你认为小华第三次测量时间偏小的原因,除了秒表的使用和小车开始的位置不符合设计的要求外,还有一种在操作上存在的问题可能是___________;经过对修正后的数据分析,猜想一是______(正确/错误)的.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小车内放置钩码的质量m/g | 0 | 50 | 100 | 150 |
时间t/s | 2.5 | 2.5 | 2.0 | 2.5 |
(3)为了验证猜想三,小华设计的方案是将小车分别从距斜面底端不同距离处由静止释放,测出下滑的时间。她通过测量发现下滑的时间不同,于是得出猜想三是正确的。请对小华这一探究作出评价,指出她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4)接着小华又作出:“小车下滑的快慢还与斜面倾角有关”的猜想,你认为她___(需/不需)要对这一猜想进行探究。如需要,说出方案,如不需要,说出原因: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