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圆柱体浸入液体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他们将圆柱体挂在测力计下,逐步增大圆柱体浸入液体的体积V,读出相应的测力计示数F,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多次改变液体的种类重复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和表三中.
表一(ρ1=0.8×103千克/米3) 表二(ρ2=1.0×103千克/米3)  表三(ρ3=1.2×103千克/米3
实验
序号
V
(厘米3
F
(牛)
实验
序号
V
(厘米3
F
(牛)
实验
序号
V
(厘米3
F
(牛)
13009.672409.6132009.6
23759.084008.0142509.0
35008.094807.2154007.2
46007.2105606.4165006.0
56007.2116006.0176004.8
66004.8126006.0186004.8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或7~11或13~17中测力计示数F与圆柱体浸入液体体积V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或11、12或17、18中测力计示数F与圆柱体浸入液体体积V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发现,测力计示数不再发生变化,其原因是________.试分析实验序号6中测力计示数反而变小的原因:________.
③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或4、5、11、12、17、18中测力计示数和液体密度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圆柱体浸入不同液体中,当浸入液体体积V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测力计示数F越小.
④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表三的数据,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7、13或2、14或3、8或4、5、9、15或11、12、16测力计示数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7、13和2、14和3、8和4、5、9、15和11、12、16测力计示数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

测力计示数与V有关,液体密度相同,V越大,测力计示数越小    V不变,浮力不变    圆柱体接触到了容器底,同时又受到了容器底的支持力    8、15    同一圆柱体浸入不同液体中,测力计示数相同,液体密度越大,V越小    同种液体,测力计示数的变化与V的变化比值不变,不同液体,密度越大,比值越大
分析:①比较几组数据,分析测力计示数变化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
②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结合表格中数据进行分析;
若物体与容器底接触,除受浮力作用外,还受容器底的支持力,此时拉力会减小;
③要探究测力计示数与液体密度的关系,需使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
④(a)分析1、7、13或2、14或3、8或4、5、9、15或11、12、16等数据中相同的量和不同的量找出结论;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7、13和2、14和3、8和4、5、9、15和11、12、16结合(a)中的结论进行进一步分析,找出定量关系.
解答:①实验序号1~4或7~11或13~17中,V浸在变大,测力计示数在变小,可得测力计示数与V有关,液体密度相同,V越大,测力计示数越小;
②实验序号4、5或11、12或17、18中,V不再发生不变,说明此时物体已完全浸没,受到的浮力不变,所以测力计示数也不变;
而表一中的6序号,物体接触到了容器底,同时又受到了容器底的支持力,所以示数又更小;
③要得出同一圆柱体浸入不同液体中,当浸入液体体积V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测力计示数F越小,必须使V浸相同,液体密度不同,所以还可以选择8、15;
④(a)实验序号1、7、13和2、14和3、8和4、5、9、15和11、12、16测力计示数相同,V不同,说明同一圆柱体浸入不同液体中,测力计示数相同,液体密度越大,
V越小;
(b)由a知,测力计示数相同,液体密度不同,而V不同,比较实验序号1、7、13和2、14和3、8和4、5、9、15和11、12、16的实验数据,
表一中的1、3,==8×10-3N/cm3;1、4,=8×10-3N/cm3
表二中的7、8,==10×10-3N/cm3;7、9,=10×10-3N/cm3
表三中的13、14,==12×10-3N/cm3;13、15,=12×10-3N/cm3
可得,同种液体,测力计示数的变化与V的变化比值不变,不同液体,密度越大,比值越大.
故答案为:①测力计示数与V有关,液体密度相同,V越大,测力计示数越小;②V不变,浮力不变;圆柱体接触到了容器底,同时又受到了容器底的支持力;③8、15;④(a)同一圆柱体浸入不同液体中,测力计示数相同,液体密度越大,V越小;(b)同种液体,测力计示数的变化与V的变化比值不变,不同液体,密度越大,比值越大.
点评:此题是探究圆柱体浸入液体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根据实验目的去总结结论,同时考查了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013?闸北区二模)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实心圆柱体(圆柱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浸入液体的过程中,圆柱形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面压强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他们将高H为0.10米的圆柱体挂在绳子下面,逐步改变其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用仪器测出液体对容器底面的压强p,将h和p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变换液体重复实验,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为进一步研究p和h的关系,他们计算了相邻两次实验中h及p的变化量△h和△p,并将结果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二列中.(已知ρ1>ρ2,容器足够深,液体不溢出.)
表一(液体密度为ρ1
实验序号 h
(米)
p
(帕)
△h
(米)
△p
(帕)
1 -0.02 1000 0.0l 0
2 -0.01
3 0 1000 0.01 100
4 0.0l 1100
5 0.02 1200 0.02 200
6 0.04 1400
7 0.05 1500 0.03 300
8 0.08 1800
9 0.10 2000 0.04 0
10 0.14 2000
表二(液体密度为ρ2
实验
序号
h
(米)
p
(帕)
△h (米) △p
(帕)
11 -0.02 800 0.0l 0
12 -0.0l 800
13 0 0.0l 80
14 0.0l 880
15 0.02 960 0.02 160
16 0.04 1120
17 0.05 1200 0.03 240
18 0.08 1440
19 0.10 1600 0.04 0
20 0.14 1600
①实验序号2和13所空缺的数据分别为
1000
1000
800
800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6、7与8或14、15、16、17与18等数据中p和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圆柱体浸入同种液体的过程中,
液体对容器底面的压强随着圆柱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液体对容器底面的压强随着圆柱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③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中的相关数据,并归纳得出结论.
(a)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3~8或13~18中△p和△h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到初步结论:
在圆柱体没有全部浸没液体中之前,在圆柱体浸入同种液体过程中,△p与△h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在圆柱体没有全部浸没液体中之前,在圆柱体浸入同种液体过程中,△p与△h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b)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3~8和13~18中△p和△h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到初步结论:
在圆柱体没有全部浸没液体中之前,在圆柱体浸入不同种液体过程中,△p与△h的比值是不同的,液体密度越大,比值越大
在圆柱体没有全部浸没液体中之前,在圆柱体浸入不同种液体过程中,△p与△h的比值是不同的,液体密度越大,比值越大

④他们继续分析实验序号9和10或19和20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圆柱体浸入液体后,当h大于
0.1米
0.1米
时,压强p不再随h而变化.
(2012?虹口区一模)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如图所示,他们在常温下将横截面积、长度不同的铁丝接入电路的MN两点间,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后计算出阻值,将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 铁丝
实验
序号
横截面积S
(毫米2
长度l(米) 电阻R
(欧)
1 0.2 1.0 0.5
2 0.2 2.0 1.0
3 0.2 3.0 1.5
表二 铁丝
实验
序号
横截面积S
(毫米2
长度l(米) 电阻R
(欧)
4 0.1 1.0 1.0
5 0.3 4.5 1.5
6 0.4 2.0 0.5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6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常温下,
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2)分析比较
表一
表一
(选填“表一”或“表二”)的相关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常温下,
导体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成正比
导体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成正比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的相关数据,并归纳得出结论.
①分析比较1与6、2与4或3与5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常温下,
同种材料的导体,长度与横截面积的比值相同,电阻相同
同种材料的导体,长度与横截面积的比值相同,电阻相同

②分析比较1与6、2与4和3与5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常温下,
同种材料的导体,长度与横截面积的比值越大,电阻越大
同种材料的导体,长度与横截面积的比值越大,电阻越大

(4)他们继续分析表一和表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无法得到导体的电阻与材料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探究导体的电阻与材料的关系,需添加的器材为
(选填“甲”、“乙”或“丙”).
器材:导体甲    横截面积为0.2毫米2、长度为2米的铁丝
导体乙    横截面积为0.1毫米2、长度为2米的镍铬合金丝
导体丙    横截面积为0.3毫米2、长度为4.5米的锰铜丝.
(2013?虹口区二模)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圆柱体浸入液体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他们将圆柱体挂在测力计下,逐步增大圆柱体浸入液体的体积V,读出相应的测力计示数F,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多次改变液体的种类重复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和表三中.
表一(ρ1=0.8×103千克/米3) 表二(ρ2=1.0×103千克/米3)   表三(ρ3=1.2×103千克/米3
实验
序号
V
(厘米3
F
(牛)
实验
序号
V
(厘米3
F
(牛)
实验
序号
V
(厘米3
F
(牛)
1 300 9.6 7 240 9.6 13 200 9.6
2 375 9.0 8 400 8.0 14 250 9.0
3 500 8.0 9 480 7.2 15 400 7.2
4 600 7.2 10 560 6.4 16 500 6.0
5 600 7.2 11 600 6.0 17 600 4.8
6 600 4.8 12 600 6.0 18 600 4.8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或7~11或13~17中测力计示数F与圆柱体浸入液体体积V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测力计示数与V有关,液体密度相同,V越大,测力计示数越小
测力计示数与V有关,液体密度相同,V越大,测力计示数越小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或11、12或17、18中测力计示数F与圆柱体浸入液体体积V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发现,测力计示数不再发生变化,其原因是
V不变,浮力不变
V不变,浮力不变
.试分析实验序号6中测力计示数反而变小的原因:
圆柱体接触到了容器底,同时又受到了容器底的支持力
圆柱体接触到了容器底,同时又受到了容器底的支持力

③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8、15
8、15
或4、5、11、12、17、18中测力计示数和液体密度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圆柱体浸入不同液体中,当浸入液体体积V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测力计示数F越小.
④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表三的数据,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7、13或2、14或3、8或4、5、9、15或11、12、16测力计示数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同一圆柱体浸入不同液体中,测力计示数相同,液体密度越大,V越小
同一圆柱体浸入不同液体中,测力计示数相同,液体密度越大,V越小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7、13和2、14和3、8和4、5、9、15和11、12、16测力计示数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同种液体,测力计示数的变化与V的变化比值不变,不同液体,密度越大,比值越大
同种液体,测力计示数的变化与V的变化比值不变,不同液体,密度越大,比值越大
(2009?静安区一模)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研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该小组同学将高为0.2米的实心圆柱体先后浸没在甲、乙、丙三种液体中(ρ<ρ<ρ).实验中,分别改变圆柱体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利用仪器测得圆柱体下(或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并利用公式求得下(或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表中,F1为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2为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
表一  液体甲
实验
序号
h
(米)
F1
(牛)
F2
(牛)
1 0.22 0.20 2.20
2 0.24 0.40 2.40
3 0.28 0.80 2.80
表二  液体乙
实验
序号
h
(米)
F1
(牛)
F2
(牛)
4 0.22 0.30 3.30
5 0.26 0.90 3.90
6 0.30 1.50 4.50
表三 液体丙
实验
序号
h
(米)
F1
(牛)
F2
(牛)
7 0.22 0.40 4.40
8 0.24 0.80 4.80
9 0.26 1.20 5.20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与3(或4与5与6、7与8与9)数据中的距离h和下表面受到液体压力F2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同种液体中,
圆柱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与所处的深度成正比
圆柱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与所处的深度成正比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与4与7(或2与8、5与9)
1与4与7(或2与8、5与9)
数据中的距离h和上表面受到液体压力F1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深度相同时,圆柱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
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大
随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增大

(3)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结论是:
(a)由表一或表二或表三可得,
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圆柱体,下、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差是相同的
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圆柱体,下、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差是相同的

(b)由表一和表二和表三可得,
浸没在不同种液体中的圆柱体,下、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差随液体密度增加而增大
浸没在不同种液体中的圆柱体,下、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差随液体密度增加而增大
(2006?上海)某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研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他们把高为0.2米的实心圆柱体先后浸入A、B两种液体中(ρA<ρB),并用力F1改变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如图所示.他们利用仪器测得力F1和圆柱体下(或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并利用公式求得下(或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 液体A
实   验   序   号 1 2 3 4 5 6
液面到下表面的距离h(米) 0.16 0.18 0.20 0.22 0.24 0.26
上表面受到的压力F1(牛) 4.0 6.0 8.0 8.0 8.0 8.0
上表面受到的液体的压力F2(牛) 2.0 4.0 6.0
下表面受到的液体的压力F3(牛)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表二 液体B
实   验   序   号 7 8 9 10 11 12
液面到下表面的距离h(米) 0.16 0.18 0.20 0.22 0.24 0.26
上表面受到的压力F1(牛) 5.6 7.8 10.0 10.0 10.0 10.0
上表面受到的液体的压力F2(牛) 2.2 4.4 6.6
下表面受到的液体的压力F3(牛) 17.6 19.8 22.0 24.2 26.4 28.6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7、8与9等数据中的距离h和下表面受到液体压力F3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在同种液体中,圆柱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与深度成正比
在同种液体中,圆柱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与深度成正比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4与10、5与11或6与12
4与10、5与11或6与12
等数据中的距离h和上表面受到液体压力F2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圆柱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越大.
(3)请将表一和表二填写完整.
(4)甲、乙两位同学进一步综合分析了表一、表二中后三列数据及相关条件,甲同学计算了F3与F1的差值,分别为14.0牛、16.0牛、18.0牛和14.2牛、16.4牛、18.6牛,由此得出结论: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圆柱体,下、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差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乙同学计算了F3与F2的差值,分别为20.0牛、20.0牛、20.0牛和22.0牛、22.0牛、22.0牛,由此得出结论: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圆柱体,下、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差是个定值.请判断,甲同学的分析
错误
错误
,乙同学的分析
合理但结论不完整
合理但结论不完整

(均选填“错误”、“合理但结论不完整”或“合理且结论完整”)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