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某课外科技小组的同学对自动冲水装置进行了研究(如图所示).该装置主要由水箱、浮球B、盖板C和一个可以绕O点自由转动的硬杆OB构成,AC为连接硬杆与盖板的细绳.随着水位的上升,盖板C所受的压力和浮球B所受的浮力均逐渐增加,当浮球B刚好浸没到水中时,硬杆OB处于水平状态,盖板C恰好被打开,水箱中的水通过排水管排出.经测量浮球B的体积为1×10﹣3m3 , 盖板的横截面积为6×10﹣3m2 , O点到浮球球心的距离为O点到A点距离的3倍.不计硬杆、盖板以及浮球所受的重力以及盖板的厚度.求:(g=10N/kg)
(1)水箱内所能注入水的最大深度;
(2)在你以上的计算中忽略了硬杆、盖板以及浮球的重力,如果考虑它们的重力,你认为设计时应采取哪些措拖可保证自动冲水装置正常工作?(写出一种措施即可)
【答案】
(1)解:当浮球B刚好浸没到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和自身的体积相等,
则浮球B受到的浮力:
F浮=ρgV排=ρgVB=1.0×103kg/m3×10N/kg×1×10﹣3m3=10N,
此时硬杆OB处于水平状态,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
FAOA=F浮OB,
则盖板受到绳子的拉力:
FA= F浮=3×10N=30N,
盖板C恰好被打开时,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绳子的拉力和液体对盖板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所以,水对盖板的压力F压=FA=30N,
由p= 可得,盖板受到水的压强:
p= = =5000Pa,
由p=ρgh可得,水箱内所能注入水的最大深度:
h= = =0.5m;
答:水箱内所能注入水的最大深度为0.5m;
(2)解:考虑硬杆、盖板以及浮球的重力时,绳子对盖板的拉力减小,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要使盖板被打开,应增大绳子的拉力,
可以增大浮球体积增大浮力的大小(或“使杠杆的OB段比OA段更长一些”).
答:考虑硬杆、盖板以及浮球的重力时,保证自动冲水装置正常工作可以增大浮球体积增大浮力的大小(或“使杠杆的OB段比OA段更长一些”).
【解析】(1)当浮球B刚好浸没到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和自身的体积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浮球B受到的浮力,此时硬杆OB处于水平状态,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求出盖板受到绳子的拉力,盖板C恰好被打开时,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力为平衡力,据此可知水对盖板的压力,根据p= 求出盖板受到水的压强,利用p=ρgh求出水箱内所能注入水的最大深度;(2)当活塞、杆及浮球的重力需要考虑时,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判断应采取的措施.本题为力学综合题,考查了阿基米德原理、杠杆平衡条件、固体压强公式、液体压强公式的灵活运用,知道“考虑硬杆、盖板以及浮球的重力时,绳子对盖板的拉力减小”是关键.
【考点精析】通过灵活运用杠杆的平衡分析法及其应用,掌握作关于杠杆题时的注意事项:(1)必须先找出并确定支点.(2)对力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动力和阻力(3)找出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线,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即可以解答此题.
【题目】归纳式探究﹣﹣探究小球沿过山车轨道的运动 小雨观察到游乐场的过山车可以底朝上在圆形轨道上运动,游客却不会掉下来.他想探索其中的奥秘,做了以下两个探究:
(1)探究一:如图甲所示,小球由A点沿光滑轨道自由运动到B点,小球到达B点的速度v与高度h和小球质量m的关系,数据如表一. 表一:
实验次数 | h/m | m/kg | v2/(m2s﹣2) |
1 | 0.2 | 2.0×10﹣2 | 4.0 |
2 | 0.4 | 2.0×10﹣2 | 8.0 |
3 | 0.4 | 3.0×10﹣2 | 8.0 |
4 | 0.8 | 2.5×10﹣2 | 16.0 |
则小球到达B点的速度v与有关,且v2=k1 .
(2)探究二:如图乙所示,小球以一定速度从B点沿光滑的竖直圆形轨道运动,恰好通过最高点C.小球在B点的速度v与轨道半径r的关系,数据如表二.
实验次数 | r/m | v2/(m2s﹣2) |
1 | 0.15 | 7.5 |
2 | 0.30 | 15.0 |
3 | 0.45 | 22.5 |
则小球在B点的速度v与轨道半径r的关系式为 .
(3)如图丙所示,将甲、乙两轨道组合后,小球从A点沿光滑轨道自由运动,若r=0.4m,要使小球经过B点后能恰好通过C点,则h= .
【题目】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装置.实验时,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然后不断改变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并移动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 物距 | 像距 | 像的性质 | ||
正倒 | 大小 | 虚实 | |||
1 | 40 | 13.3 | 倒立 | 大小 | 实像 |
2 | 30 | 15 | 倒立 | 缩小 | 实像 |
3 | 20 | 20 | 倒立 | 放大 | 实像 |
4 | 15 | 30 | 倒立 | 放大 | 实像 |
5 | 12 | 60 | 倒立 | 放大 | 实像 |
6 | 10 | 不成像 | |||
7 | 8 | 正立 | 放大 | 虚像 | |
8 | 4 | 正立 | 放大 | 虚像 |
(1)图甲中所示的实验操作目的是什么?
(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随着蜡焰位置的变化,像的变化有两个转折点,分析表中数据据认为这两个转折点的位置在何处?它们分别是像的哪种变化过程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