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在“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小明利用两组滑轮组进行了5次测量,用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测定前4组数据,用二个动滑轮和二个定滑轮得第5组数据,测得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

动滑轮重G/N

物重G/N

钩码上升高度h/m

动力F/N

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m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1

0.5

1

0.1

0.7

0.3

47.6

2

0.5

1

0.2

0.7

0.6

47.6

3

0.5

2

0.1

1.1

0.3

60.6

4

0.5

4

0.1

2

0.3

5

1

4

0.1

0.5

(1)请根据前四组数据,在图甲中画出实验中滑轮组的绕绳方法.

(2)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   拉动弹簧测力计.

(3)表格中变化处数据应为   ;根据图乙中弹簧测力计可知编号数据应为   N.

(4)由表中第1、2组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   无关.

(5)由表中第3、4组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摩擦和   有关.

(6)有的同学认为:“机械越省力,它的机械效率越高”.你认为这句话是   的(填“正确”或“错误”).你是用小明收集的数据中   两组数据对比分析来判断的.

【答案】(1)见解析;(2)匀速;(3)66.7;1.6;(4)物体被提升的高度;(5)被提升的物重;(6)错误;4、5.

【解析】

试题(1)根据h与s的关系(s=nh)结合表格中数据判断承担物重的绳子段数,然后绕线;

(2)为准确地测出拉力,需竖直向上匀速拉动测力计;

(3)根据公式η=×100%=×100%计算的机械效率;

进行的读数时,注意测力计的分度值;

(4)分析机械效率的变化及前面物理量的变化得出结论,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无关;

(5)分析3、4中机械效率和物理量的变化,得出机械效率与被提升的物重之间的关系;

(6)计算出第5组数据与前面的几组机械效率比较,得出结论.

(1)由前4组实验数据知,s=3h,所以滑轮组由3段绳子承担物重,因此应从动滑轮绕起,如图所示:

(2)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这样才能准确测出拉力的值;

(3)η=×100%=×100%=×100%≈66.7%;

由图知,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所以其示数为1.6N;

(4)第1、2组数据,动滑轮重、钩码重相同,钩码被提升的高度不同,机械效率相同,可知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无关;

(5)第3、4组数据,动滑轮、钩码被提升的高度相同,被提升的钩码重不同,机械效率不同,可知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摩擦和被提升的物重有关;

(6)由表格中数据知,第5组滑轮组由5段绳子承担物重,η=×100%=×100%=×100%=50%;

由计算知,第五组比第四组滑轮组省力,但机械效率更低,所以“机械越省力,它的机械效率越高”的说法不正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高压输电技术是指电压等级在750kV交流和±500kV直流之上的更高一级电压等级的输电技术,包括交流特高压输电技术和直流特高压输电技术两部分。高压交流输电,是指1000kV以上电压等级的交流输电工程及相关技术。特高压输电技术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和经济性等特点。目前,对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的研究集中在线路参数特性和传输能力、稳定性、经济性以及绝缘与过电压电晕及工频电磁场等方面。“西电东送”就是将我国西部发电厂发出的电传输到我国东部,由发电厂输出的电功率是一定的,它决定于发电机的发电能力。根据P=UI中发电机的功率不变效应,若提高输电线路中的电压U,那么线路中的电流I一定会减小;反之亦然。输电线路的电能损耗主要是输电线的电流热效应,输电线损失的热功率,所以采用输电线的电阻要尽量小,如果线路中电流降低到原来的,那么线路中损失的热功率就减少为原来的,因此提高电压可以很有效地降低输电线路中的热功率损失。

(1)特高压交流输电,是指______及以上电压等级的交流输电正程及相关技术。特高压输电技术具有远距离、大容量、__________和经济性等特点。

(2)设发电厂的输出电功率输电线路上的总电阻为5Ω,若采用110超高压输送电能,输电线路的电流为___________A,输电线路掀失的热功率_________W,其与发电厂的输出电功率之比_________.

(3)若采用1100超高压输送电能,输电线路损失的热功率________W,与高压输送电能损失的热功率之比_________,所以采用超高压远距输电可以大大降低输电线路的___________损失.

(4)若想使输电线路中的热功率损耗为零,还可采用__________做为输电线材料.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