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
(1)小明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 。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 _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
(3)若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也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 _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5)实验中,小明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了“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这种做法的不合理之处是 。
【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未点燃像与物大小相等
(3)玻璃板未与桌面垂直 (4)不能(5)实验次数太少,不便于总结规律
【解析】
试题分析:(1)用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可以看到像的同时,看到玻璃后的蜡烛。让玻璃后的蜡烛与镜前蜡烛的像重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玻璃后的蜡烛不能点燃,通过观察,使镜前蜡烛火焰的像落在玻璃后的蜡烛上,玻璃后的蜡烛就与像完全重合。这就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3)平面镜成像规律中,物体与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因此当玻璃板不与桌面垂直时,蜡烛B不能与A的像重合;(4)平面镜里成的像,是由于光线反射形成的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不能在光屏上呈现;(5)规律的总结,应建立在大量事实或实验数据的基础上。仅凭一次实验,不能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