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
(1)小明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________(选填“点燃”或“未点燃”)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若在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也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___。
(4)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_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5)实验中,小明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了“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这种做法的不合理之处是________。
【答案】确定像的位置 未点燃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不能 没有进行多次室验得到实验的普遍规律
【解析】
试题(1)实验中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不仅能看到像还能看到玻璃板后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
的未点燃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既然完全重合就可得出结论是像与物大小相同(3)因为平面镜所成像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实验过程中,如果在平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即蜡烛A和蜡烛B不能关于平面镜对称,原因可能是玻璃板倾斜放置;(4)因为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如果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后,再移去蜡烛B,在蜡烛B的原来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5)在物理实验中为了使结论具有普遍性,通常多做几组实验,可以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题目】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地面上物体的“自然本性”是静止,要维持物体的运动就必须给它施加一定的力。
(1)伽利略却敢于向权威挑战,他通过“理想实验”发现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两者冲突的核心原因是有没有思考_____对运动物体的影响。牛顿的智慧是通过探究_____,再通过推理抽象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
(2)为了得出科学结论,小明通过图进行实验。三次实验中小车每次都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自由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
(3)下面是小明设计的记录实验情况的表格,请将其中(a)、(b)两项内容补充完整,
实验序号 | 水平部分材料 | (a)_____ | (b)_____ |
① | 毛巾 | ||
② | 棉布 | ||
③ | 木板 |
(4)在本实验装置的基础上,如果可以补充器材,你还能进行的实验有(写出一个即可):_____
(5)小明通过上面的探究学习,思考了一个问题:当自己荡秋千运动到右侧最高点时,如果自己受到的力全部消失,自己将会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呢?他做出了以下猜想,你认为其中准确的是_____。(图中黑点表示小明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