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9.同学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活动中,得到了如表的数据,请你根据此表回答问题:第一代 | 第二代 | 第三代 | 第四代 | 第五代 | ||||||
纸片的颜色 | 开始数目 | 幸存者数 | 开始数目 | 幸存者数 | 开始数目 | 幸存者数 | 开始数目 | 幸存者数 | 开始数目 | 幸存者数 |
红 | 17 | 7 | 21 | 12 | 36 | 17 | 51 | 22 | 66 | 25 |
黄 | 17 | 4 | 12 | 0 | 0 | 0 | 0 | 0 | 0 | 0 |
绿 | 17 | 4 | 12 | 6 | 18 | 3 | 9 | 1 | 3 | 0 |
白 | 17 | 3 | 9 | 3 | 9 | 2 | 6 | 1 | 3 | 0 |
蓝 | 16 | 4 | 12 | 1 | 3 | 0 | 0 | 0 | 0 | 0 |
粉 | 16 | 3 | 9 | 3 | 9 | 3 | 9 | 1 | 3 | 0 |
(2)同学们“捕捉”的大部分不是与背景颜色相似的“猎物”,这说明D.
A.同学们不喜欢背景颜色
B.同学们不愿意猎取到背景颜色的“猎物”
C.同学们不易猎取到背景颜色的“猎物”
D.背景颜色是保护色
(3)通过上面的模拟探究,请你分析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体原来都存在着各种颜色变异,只有与环境颜色相近的变异个体容易存活;这样的个体一代代得以生存和繁衍.
分析 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体色叫做保护色.本题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动物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解答 解:(1)生物适应环境,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该探究中,纸片是颜色与背景颜色一致,不易被“捕食者”发现,这样,经过几代选择后,剩余个体的体色就与环境颜色一致了.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红色.因此实验所用的布料应该是红色.红色布是背景色,相当于生物的生活环境.
(2)在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小纸片的颜色、种类很接近,但数量上与“生活环境”--彩布色彩越相近的小纸片数量就越多.每经过一代,小纸片的颜色种类就可能减少一种或几种.到了第五代,小纸片“幸存者”的颜色种类大大减少,只保留了与彩布颜色相同的.因为,小纸片的颜色与“生活环境”--彩布色彩对比反差越大的,就越容易被发现选出,对比反差越小的,越容易保存下来,故选项D正确.
(3)本实验中,红色的纸片与背景颜色蓝布一致,在模拟的取食过程中,与背景颜色不一致的黄色、绿色、白色等纸片首先被发现被选取,是不适者被淘汰;而与背景颜色一致的红色的纸片不易被“捕食者”发现而留下来是适者生存,这样,经过几代选择后,剩余个体的体色只有与环境颜色一致,相近的变异个体才容易存活,即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红色.说明了生物之间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现象.同时该实验还说明了,动物保护色的形成是环境对生物进行的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只有与环境颜色相近的变异个体容易存活;这样的个体一代代得以生存和繁衍.
故答案为:(1)红色;
(2)D;
(3)各种颜色;只有与环境颜色相近的变异;得以生存和繁衍.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明白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道理.
A. | 25% aa | B. | 75%Aa | C. | 25% Aa | D. | 75% aa |
A. | 细菌 | B. | 病毒 | C. | 寄生虫 | D. | 真菌 |
A. | 铃声响,狗分泌唾液 | B. | 鹦鹉跟客人说“再见” | ||
C. | 猴子打篮球 | D. | 亲鸽育雏 |
A. | 人醉酒后出现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分别与大脑和小脑有关 | |
B. | 某同学抓起一个烫手馒头,先松手后感觉到烫 | |
C. | “吃梅止渴”、“望梅止渴”、“谈梅止渴”都属于条件反射 | |
D. | 如果反射弧的传入神经受到损伤,反射就无法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