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生物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员老师的帮助下,选取栽培于花盆中正常生长的牵牛花为实验材料,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接着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将此装置放于黑暗处一昼夜后,移至光下数小时,再将这三片叶取下,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
②用清水漂洗后放入培养皿中,分别向甲、乙、丙三片叶上滴加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此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消耗掉叶片内的淀粉.
(2)在光下放置数小时后,发现两玻璃瓶的内壁上有小水珠,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液体的蒸发.
(3)叶片甲滴加碘液后出现的现象是铝箔遮盖的部位不变色,其余部分变成蓝色,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
(4)叶片乙、丙滴加碘液后分别出现的颜色变化是乙叶片不变色,丙叶片变成蓝色,这说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5)要使实验达到预期的结果,装置中两个玻璃瓶上的塞子要密封好,目的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瓶中.
分析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3)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额用户投诉光合作用的原料.
(4)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解答 解:(1)淀粉遇碘变蓝,为保证叶片内的淀粉是新生成的,必须将原有的淀粉消耗掉.植物体在黑暗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能进行呼吸作用,这样叶片中的淀粉就会被分解掉.
(2)在光照条件下,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强度增加,水的蒸发量也增多;由于玻璃瓶密封,水蒸气遇到冷的瓶壁就凝结成小水珠.
(3)叶片甲中用铝箔覆盖的部分,不能见光,也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生成淀粉,遇碘不变蓝;未覆盖部分,能够见光进行光合作用,能够生成淀粉,遇碘变蓝.这也说明了光合作用需要光.
(4)乙瓶内有氢氧化钠溶液,瓶内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叶片吸收不到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生成淀粉,遇碘不变蓝;丙瓶内的液体是水,叶片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能够生成淀粉,遇碘变蓝.
(5)如果两个瓶子不密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进入瓶内,乙瓶内的叶片也有可能进行光合作用.
故答案为:
(1)消耗掉叶片内的淀粉
(2)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液体的蒸发
(3)铝箔遮盖的部位不变色,其余部分变成蓝色; 光合作用需要光(或植物在光下能合成淀粉)
(4)乙叶片不变色,丙叶片变成蓝色;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5)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瓶中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A. | 氧气、氧气 | B. | 二氧化碳、氧气 | ||
C. | 氧气、二氧化碳 | D. |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
A. | 侏儒症 | B. | 白血病 | C. | 呆小症 | D. | 心脏病 |
A. | 特异性免疫,抗体 | B. | 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 ||
C. | 特异性免疫,抗原 | D. | 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
A. | 46条、23条、46条、23条 | B. | 46条、46条、46条、23条 | ||
C. | 46条、46条、0条、23条 | D. | 46条、23条、46条、46条 |
A. | 肝炎病毒 | B. | 蛔虫 | C. | 结核杆菌 | D. | 患狂犬病的狗 |
A. | 亚洲直立人是从非洲迁徙过来的 | |
B. | 古人类“露西”生活在300万年前 | |
C. | 东非大裂谷地带发现了许多古人类化石 | |
D. | 江门地区没有发现200~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 |
A. | 维生素A | B. | 维生素B1 | C. | 维生素C | D. | 维生素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