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5.下表表示刘庆同学在进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时,设计的部分实验,请根据他的实验设计和加碘液后应出现的现象,加以说明:试管编号 | 加入材料 | 水温(℃) | 恒温时间(分钟) | 加碘液后的现象 |
1 | 馒头碎屑+唾液2mL | 90 | 10 | A |
2 | 馒头碎屑+唾液2mL | 10 | 10 | B |
3 | 馒头碎屑+唾液2mL | 37 | 10 | C |
4 | 馒头碎屑+清水2mL | 37 | 10 | D |
(2)表中C:不变蓝,原因是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被分解了.
(3)表中A和B都可能:变蓝,原因是1号试管温度过高,2号试管温度过低,唾液淀粉酶的活性都受到影响.
(4)比较1~4四组实验的过程和分别出现的现象A~D,经过认真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唾液淀粉酶在适宜的温度下能促进淀粉的分解.
(5)将水温控制为37℃,原因是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的温度是37℃.
分析 该实验设置了三组对照实验,它们是3号试管和4号试管、3号试管和1号试管、3号试管和2号试管,实验变量分别是唾液、温度、温度,分别探究了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低温即高温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加碘液后的实验现象分别为A变蓝色,B变蓝色,C不变蓝,D变蓝色.
解答 解:(1)为了使唾液淀粉酶于馒头中的淀粉混合均匀,应对实验材料进行充分搅拌.
(2)3号试管中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
(3)1号试管温度过高,2号试管温度过低,都使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到影响,使淀粉没有被分解或分解不彻底,因此滴加碘液后会变蓝色.
(4)比较3号试管和4号试管的实验现象可知,唾液淀粉酶在适宜温度下对淀粉有分解作用,比较3号试管和1号试管的实验现象可知,高温会使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丧失,比较3号试管和2号试管的实验现象可知,低温会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可知,唾液淀粉酶在适宜的温度下能促进淀粉的分解.
(5)唾液淀粉酶在37℃条件下消化能力最强.本实验水温为37℃左右,是因为唾液淀粉酶的适宜温度为37℃.
故答案为:(1)将各试管中的材料充分搅拌;
(2)不变蓝;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被分解了;
(3)变蓝;1号试管温度过高,2号试管温度过低,唾液淀粉酶的活性都受到影响.
(4)唾液淀粉酶在适宜的温度下能促进淀粉的分解;
(5)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的温度是37℃.
点评 此题考查了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以及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6.将面粉用纱布包裹并放入水中揉搓,过滤出的溶液加入碘液变蓝,纱布上留下了一粒粒的“面筋”,这个实验证明面粉中含有( )
A. | 淀粉 | B. | 脂肪 | C. | 无机盐 | D. | 蛋白质 |
14.如图为生态系统各个成分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 | B为消费者,它和C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 |
B. | A是生产者,它能够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 | |
C. | C是分解者,它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 |
D. | 若ABC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则该生态系统为生物圈 |
15.晚上,将金鱼藻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将试管先后做在离白炽灯不同距离处,观察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数目,收集到了如下表所示的数据.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试管与灯的距离(cm) | 10 | 20 | 30 | 40 |
产生气泡数量(个/min) | 60 | 25 | 10 | 5 |
A. | 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 |
B. | 金鱼藻离光源越近,产生的气泡数量越少 | |
C. | 金鱼藻只进行光合作用 | |
D. | 金鱼藻离光源越近,光合作用越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