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已知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碘会变蓝色,某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馒头在口腔内的消化”时,进行了以下实验:
试管 编号 | 加入馒头 | 加入液体 | 是否搅拌 | 处理温度 (5-10分钟) | 冷却后 加碘液 |
1 | 馒头碎屑 | 2毫升唾液 | 充分搅拌 | 37℃ | 2滴 |
2 | 馒头碎屑 | A | 充分搅拌 | 37℃ | 2滴 |
3 | 馒头块 | 2毫升唾液 | 不搅拌 | 37℃ | 2滴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号试管在实验中的起___作用。
(2)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___。
(3)1号试管和3号试管对照探究的是___。
(4)实验结果是___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___。
【答案】 对照 2ml清水 牙齿的咀嚼有利于淀粉的消化 1 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
【解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该实验设置了两组对照实验:1与2、1与3,变量分别是唾液、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1)(2)要探究馒头在口腔内的消化,应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因此在2号试管中应加入2ml清水和1号试管形成对照,1号试管在实验中的起对照作用。
(3)将馒头切成碎屑是模拟了牙齿的咀嚼,对试管进行振荡是模拟舌的搅拌;1号试管和3号试管是以牙齿的咀嚼为变量设置的对照实验。从实验结果来看,没有牙齿的咀嚼,馒头与唾液淀粉酶的接触面积小,不利于馒头中淀粉的消化,因此可得出的结论是:牙齿的咀嚼有利于淀粉的消化。
(4)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因此1号试管滴加碘液不变蓝;2号试管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作用,滴加碘液后变蓝色;3号试管虽然加入的是唾液,但由于馒头快没有切成碎屑,淀粉与唾液淀粉酶的接触面积小,不能被充分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后仍然变蓝色。
【题目】某学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试管编号 | 加入物质 | 温度 | 加入碘液观察实验现象 |
1 | 淀粉液和2ml唾液 | 37℃水浴保温10min | |
2 | 淀粉液和2ml( ) | 37℃水浴保温10min | |
3 | 淀粉液和2ml唾液 | 0℃水浴保温10min |
(1)为了证明“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中应该加入_____________,与1号试管形成 ___________。预测实验现象:会变蓝的是__________号试管。
(2)分析1号试管和3号试管这一组实验,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___,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说明温度要影响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