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0.不知你有没有意识到,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面,就让我们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节实验课上的经历来感受一下吧.(1)课一开始,老师要交待实验要求.听清老师讲话,依赖于你的听觉.在听觉形成过程中,具有对声波敏感的细胞,能够接受声波引起的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结构位于内耳的耳蜗.
(2)进行实验之前,需要对照老师板书的材料用具清单清点实验台上的物品.你不仅可以看清近处的材料用具,也能看清远处的板书,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最终形成物像是在眼球的视网膜 结构上.
(3)实验过程中,如果你在点燃酒精灯时,手不小心碰到了火焰,会迅速缩回来,然后才感觉到灼痛.这是因为,完成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中,而痛觉、视觉、听觉的形成都在大脑皮层的各自功能区.
分析 (1)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2)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3)简单反射一般是由脊髓控制的,高级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解答 解:(1)在听觉形成过程中,能够直接接受外界声波冲击产生振动的结构是鼓膜;具有对声波敏感的细胞,能够接受振动刺激形成神经冲动的结构是耳蜗.
(2)物像是成在视网膜上,视觉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的.
(3)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反射途径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效应器做出反应,手会迅速缩回来,然后才感觉到灼痛,说明脊髓把冲动传到了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产生了痛觉.
故答案为:(1)耳蜗
(2)视网膜
(3)脊髓;大脑皮层
点评 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视觉、听觉的形成过程以及反射活动的类型.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下列生物之间,属于合作关系的是( )
A. | 草原中的狼和兔 | |
B. | 生活在豆科植物上的菟丝子与豆科植物 | |
C. | 稻田中的水稻和稗草 | |
D. | 蜂群中的蜂王、工蜂与雄蜂 |
5.健康是指( )
A. | 肢体均称、五官端正、没有残疾 | |
B. | 身体没有病就是健康 | |
C. | 没有心理疾病,心情愉快的人的状况 | |
D. | 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志 |
15.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研究的重要证据是化石 | B. | 方向是从低等到高等 | ||
C. | 普遍认为的原因是自然选择 | D. | 结果是都产生有利的变异 |
2.2014年我市重新发现白蚁家族中的“大熊猫”--浙江亮白蚁,它体表有外骨骼,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在生物分类上它属于( )
A. | 昆虫类 | B. | 两栖类 | C. | 爬行类 | D. | 鸟类 |
19.张海同学得了细菌性疾病,下表显示了他在生病期间的体温和抗体水平的变化情况,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张海体内的抗体水平在二开始升高,抗体的产生与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有关,这属于特异性免疫,人体有三道防线,这属于三道防线;
(2)张海的体温在三(天)恢复正常,这是因为抗体与抗原结合,从而促进淋巴细胞的吞噬作用,或使抗原失去致病性;
(3)细菌性疾病的病原体的营养方式是异养,通过分裂方式进行繁殖,在不良情况下又可以通过芽孢进行休眠,它们和酵母菌在结构上的明显区别是无成形的细胞核;
(4)没有得该病的人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来看这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注入的疫苗进入人体内作为抗原起作用,体内产生的具有免疫力的物质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叫计划免疫.
星期 |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体温/℃ | 37 | 39.8 | 39 | 37 | 37 | 37 |
抗体水平 | 低 | 低 | 中 | 高 | 中 | 低 |
(2)张海的体温在三(天)恢复正常,这是因为抗体与抗原结合,从而促进淋巴细胞的吞噬作用,或使抗原失去致病性;
(3)细菌性疾病的病原体的营养方式是异养,通过分裂方式进行繁殖,在不良情况下又可以通过芽孢进行休眠,它们和酵母菌在结构上的明显区别是无成形的细胞核;
(4)没有得该病的人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来看这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注入的疫苗进入人体内作为抗原起作用,体内产生的具有免疫力的物质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叫计划免疫.
20.下列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是( )
A. | 恶性肿瘤 | B. | 糖尿病 | C. | 艾滋病 | D. | 白化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