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下图是初中化学常见六种物质之间的关系图(物质是溶液的只考虑溶质,有些反应需在溶液中进行)。图中用“—”表示两种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用“→”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或转化关系已略去)。已知A是相同条件下最轻的气体,B为一种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固体, E常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F通常为蓝色固体, D是年产量最高的一种金属。
(1)请分别写出A、B、D、E物质的化学式(或溶质的化学式);A____;B____;D___;E____;
(2)写出C与F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3)写出E的溶液与片状固体D反应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
【答案】H2 BaSO4 Fe CuSO4 Cu(OH)2+H2SO4=CuSO4+2H2O 银白色固体表面覆盖一层紫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解析】
A是相同条件下最轻的气体,A是氢气,E常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F通常为蓝色固体,E是硫酸铜,F是氢氧化铜,D是年产量最高的一种金属,D是铁,C生成E,C和F反应,C是硫酸,B为一种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固体,C生成B,B是硫酸钡。
(1)由上分析可知A是氢气、B是硫酸钡、D是铁、E是硫酸铜,物质的化学式(或溶质的化学式)分别是;A是H2;B是BaSO4;D是Fe;E是CuSO4。
(2)C与F的反应是氢氧化铜和硫酸生成硫酸铜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2+H2SO4=CuSO4+2H2O。
(3)E的溶液与片状固体D反应是铁和硫酸铜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故实验现象银白色固体表面覆盖一层紫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题目】“五一”假期,聪聪同学和家人到安徽省博物馆去参观,发现博物馆内许多铜制品表面有一层绿色物质。绿色物质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化学活动课上,同学们设计实验对这种绿色物质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査阅资料)
①铜在空气中易生成铜锈,它为绿色,其主要成分是Cu2(OH)2CO3;
②白色的硫酸铜粉末遇水能变为蓝色。
探究活动一:验证铜锈的组成。
(进行实验1)
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按如图组装仪器,装入药品。 ②加热铜锈,直至不再有气体产生,停止加热 | 绿色固体变为黑色;硫酸铜粉末变为蓝色;烧杯中液体变浑浊 | 加热铜锈生成的物质有_____; |
③冷却后,向试管中固体加入适量稀硫酸,稍加热 | 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 |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
探究活动二:探究铜生锈的条件。
(进行实验2)
同学们进行了下面的4个实验,每天观察一次现象,一段时间后,发现只有实验4中的铜丝生锈了,且与水接触的部分生锈更明显。
序号 | 实验1 | 实验2 | 实验3 | 实验4 |
实验内容 | ||||
实验现象 | 在干燥环境中,铜不生锈 | 铜仅与氧气和水接触,不生锈 | 铜仅与二氧化碳和水接触,不生锈 | 铜生锈 |
span>
(实验结论)铜生锈的条件是_____。
(反思与拓展)
(1)实验2和3中使用的是经煮沸后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其目的是_____。
(2)如果要除去铜制品表面的铜锈,可以用稀盐酸浸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题目】下图中,四圆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一种溶液,两圆的相交部分为两溶液混合后出现的主要实验现象,下表中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甲 | 乙 | 丙 | 丁 | |
A | Na2CO3 | H2SO4 | BaCl2 | 紫色石蕊 |
B | (NH4)2SO4 | NaOH | Ba(NO3)2 | 无色酚酞 |
C | K2CO3 | HCl | Ba(OH)2 | 紫色石蕊 |
D | HCl | Na2CO3 | AgNO3 | 无色酚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