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1﹣3周期的原子结构简图和37号元素铷(元素符号为Rb)的原子结构简图:
(1)在第二周期中,各元素原子结构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
(2)第二、三周期中,各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1号、8号、11号元素组成的化合物X,由1号、17号元素组成的化合物Y,X与Y的水溶液会发生化学反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铷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周期,写出铷的氧化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
【答案】 电子层数都是2 从左到右原子序数(质子数)依次递增(或从1到8逐渐递增) NaOH+HCl=NaCl+H2O 5 Rb2O
【解析】(1)同一周期的元素其电子层数一定相同,第二周期元素电子层是都是2层;
(2)观察表中第二、三周期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可以看出最外层电子数从左到右由1递增到8;
(3)1号元素是氢元素,8号元素是氧元素,11号元素是钠元素,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氢氧化钠;17号元素是氯元素,与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氯化氢,其水溶液是盐酸,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其反应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4)根据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铷的核外有5个电子层故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5周期;铷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故化合价为+1价,氧的化合价为-2价,故铷的氧化物的化学式Rb2O。
【题目】某兴趣小组同学对NaOH、Na2CO3、NaHCO3、NaCl等常见的钠的化合物进行了研究。
【知识回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___。
A.NaCl主要存在于海水中
B.烧碱(NaOH)和纯碱(Na2CO3)都属于碱
C.Na2CO3和NaHCO3的俗名分别为苏打和小苏打
D.NaOH和Na2CO3都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分析判断】电解饱和食盐水可制得“84”消毒液。你认为“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可能是__。
A.SO2 B. Na2CO3 C.KMnO4 D.NaClO
【提出问题】NaOH露置于空气中易变质,那么实验室中的氢氧化钠有没有变质呢?该小组同学对实验室中一瓶氢氧化钠固体样品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①NaOH在空气中不会转化成NaHCO3。
②BaCl2溶液呈中性,Ba(OH)2是可溶性碱。
③CO2在饱和的NaHCO3溶液中几乎不溶解。
【提出猜想】猜想Ⅰ:样品中只有NaOH
猜想Ⅱ:样品中只有Na2CO3
猜想Ⅲ:样品中既有NaOH又有Na2CO3
【实验探究】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与结论 |
1.取少量样品,加足量水。 | 样品全部溶解,得无色溶液。 |
2.取少量实验1所得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 有气泡产生,则猜想_______(填“Ⅰ”、“Ⅱ”或“Ⅲ”)不成立。 |
3.取少量实验1所得无色溶液于试管中, 滴加足量BaCl2溶液。 | 有白色沉淀产生,有关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
4.实验操作:__________________。 | 对应现象:______________,则猜想Ⅲ成立。 |
【定量研究】上述样品变质的程度如何呢?该兴趣小组同学设计如下图 装置测定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步骤如下:①按图连接好装置,并检查气密性;②准确称取该样品1.0g,放入烧瓶内;③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加30.0%的稀硫酸至过量,关闭活塞;④反应结束后,量筒内液体的读数为55.0mL。(已知:室温条件下,CO2的密度为1.6gL﹣1)
(1)B装置集气瓶内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影响。若用水代替饱和NaHCO3溶液,则所测CO2体积会偏小,原因是___________
(2)若将分液漏斗中的稀硫酸换成稀盐酸,则测试的结果可能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计算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0.1%)__________。
【题目】某课外兴趣小组对一批铁样品(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硫酸反应)进行分析,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进行实验,其中只有一位同学所取用的稀硫酸与铁样品恰好完全反应。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你认真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甲 | 乙 | 丙 | |
反应前,烧杯+稀硫酸 | 200g | 150g | 150g |
加入的铁样品质量 | 10g | 10g | 14g |
充分反应后,烧杯+剩余物 | 209.8g | 159.8g | 163.8g |
(1)同学所取用的稀硫酸与铁样品 恰好完全反应。
(2)计算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
(3)计算恰好完全反应后所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烧杯的质量为25 g,计算结果精确到0.1%)